有品牌才有利润
食品企业要想活下来,只有两种品牌经营模型,第一种就是“高毛利”;第二种就是“高频次”,当然若你能两者兼顾就是最理想不过了。而要实现这两者通常有两种方法,第一是品牌经营;第二是产品经营。
中国的食品企业多是做加工起家的,并不精于品牌经营,所以他们实现高毛利和高频次的方法通常是通过产品来实现的,为了消费者“高频次”的购买,他们会惯性地把压低产品售价作为刺激手段,同时为了“高毛利”他们又必须狠压成本。在这产品经营的两个双重压力下,中国的食品企业很自然地卖上了低档低品质的商品。这种饮鸩止渴的做法最终导致了中国食品企业非但不能维护自己的品牌,反而因为蝇头小利而自毁品牌形象。同时亦无利可图。
所以在这里我要说的是,中国食品安全的最终问题是中国食品企业不懂得经营品牌造成的。如果他们懂得经营品牌,能够获取超额利润,他们还愿意冒险压低成本吗?如果他们的产品被消费者高频次地购买,资金运营效率极高,他们还会穷凶极恶地偷工减料吗?
简短的品牌历史
中国食品企业,必须把自己的目光从产品上拉伸到更广阔的视野,到品牌的层面来思考,才能走出困境。
品牌的价值对企业来说最重要的意义是 “溢价”和“命中率”,而这一切都不是基于产品为焦点来考虑的。
从纵向来看中国食品品牌经历了早期的粗放型品牌模型,和近期的多元化品牌模型,早期的粗放型品牌模型比较简单,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请明星、上央视、打广告”品牌模型,此一时期对品牌的理解比较粗浅,那就是我们通常认知的,只要上过电视,有一定的知名度就成了品牌,我们可以把其简单总结为“广告品牌”。
此一时期对品牌的注解基本没有明确的目的。纯粹为了知名度,例如:维维豆奶,欢乐开怀!喝汇源果汁,走健康之路!等等。那个时代的“标王”就是“广告品牌”的典型写真,这要归因于那个时代,你只要有品牌知名度就可以轻松铺货卖产品。
随着越来越多的品牌亮相,纯粹的品牌知名度并不能完全解决所有问题了,消费者也见多了品牌,再则从消费者使用品牌的效果来看,消费者也渐渐地明白,并不是有知名度的品牌,其产品就一定好。
随着品牌越来越多,消费者的消费经验逐渐变得理性,中国食品品牌进入了深耕细作阶段,也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场面。
总体说来,中国的食品企业的品牌模型除了没有意义的追求知名度的“广告品牌模型”外,还有有四种品牌模型。分别是“行业标准”品牌模型;“品类代表”品牌模型;“价值体验”品牌模型;“消费时机”品牌模型。
相关资讯 [ 关键词: 食品品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