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2月,国产糖果品牌徐福记被雀巢收购。至今,包括早年被雀巢收购的银鹭、太太乐、好几鸡精等,雀巢的触角已伸向调味品、冰淇淋、饮用水、蛋白饮料、糖果等诸多领域,建立起一个庞大的产业链。面对跨国食品巨头的品牌与资本大棒,国内食品企业注定是“养大了卖掉”的命运?中小食品品牌如何突围?
困境与误区
从外部环境来看,面对跨国品牌咄咄逼人的营销攻势,国内食品企业集体陷入困境之中,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国内食品企业的品牌力较弱,“造牌”越来越难。由于媒体广告价格等传播费用的不断提升,国内食品企业品牌建设的成本也不断“水涨船高”。另外,随着众多新媒体的出现,品牌传播呈碎片化趋势,食品企业“造牌”的难度不断提升。第二,渠道优势受到挑战。原本,中国食品企业多依靠渠道优势生存,但随着外资品牌对中国本土知名品牌的并购,跨国食品巨头加速了渠道下沉的进程,使得国内食品企业的渠道优势不断消弭。
外部环境的改变只是中国食品企业品牌力弱、发展艰难的原因之一,从企业自身来看,中国食品企业在进行品牌建设时也存在着很多误区:
1.品牌定位不清晰。定位之父艾·里斯先生曾经说过:“要毁灭一个品牌最容易的方法是把这个品牌名称使用在所有的事物上。”例如,国内大多数小休闲食品企业的品牌定位不清晰,一些母品牌(企业品牌)会与子品牌(产品品牌)混淆在一起,将母品牌作为所有品系品牌名称的现象非常普遍。这必然会引发企业的品牌诉求混乱,让消费者产生混淆,不利于进行品牌建设。
2.用销量代替品牌。不少食品企业满足于当前不错的营收状况,对关系到企业长远发展的品牌模式采取漠视的态度。品牌需要销量,但销量更需要品牌。没有品牌的销量是暂时的,而没有销量的品牌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不少食品企业忽视品牌建设,只追求短期的销量,缺乏战略性品牌思考,从长远来看,很难获得持续发展。比如,今天的知名品牌洽洽瓜子最初只有100多万元资金,但企业始终坚持进行品牌投入,最终从众多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成为炒货行业的第一品牌。
3.品牌建设一曝十寒。实际上,国内不少食品品牌都是其所在品类的代表,比如饮料行业的旭日升、红牛、王老吉等品牌。令人遗憾的是,不少中国食品企业在建立品类之后,就故步自封、不思进取,最终难以逃脱“一红就死”的命运。实际上,市场竞争是动态的,即使实现了品类占位,也绝对不可能一劳永逸。品类是品牌的框架,品类需要品牌和产品在吐故纳新的过程中不断地诠释其内涵。不少中国企业正是忽视了品牌与品类的逻辑关系,在创新甚至创造了一个品类之后忽视品牌的后续建设,从而痛失好局。比如,汇源占据高浓度果汁品类之后,却在产品和品牌创新上乏善可陈,鲜有创新之举。虽然汇源推出了他她水、柠檬me等品牌切入低浓度饮料领域,但由于各子品牌的品牌诉求与其原有的“健康”定位缺乏内在一致性,使得品牌建设几乎原地踏步。
4.不能正确认识品牌资产状况。很多食品企业在进行品牌建设时,并不能认清自身的现状,盲目地进行高举高打,结果有可能不仅没有成就品牌,而可能丧失原有的优势。实际上,企业在打造品牌的时候,首先要弄清楚自身的品牌状况如何:是OEM品牌、渠道知名品牌、终端知名品牌、隐形冠军、地特产品,还是全国性品牌?资源状况和品牌资产基础不同,品牌建设的方向和策略很可能判若云泥,因此,理清自身状况是食品企业进行品牌建设的前提条件。比如,饮料行业的奥的利曾经红极一时,在基础并不牢固之时,不惜重金请韩国明星做品牌代言,最终因为缺乏后续产品,渠道矛盾重重,盲目多元化导致产业空心化而销声匿迹。
尽管中国食品企业在品牌建设方面存在很多困境和误区,但企业要做大做强,打造强势品牌始终是绕不开的关键。
相关资讯 [ 关键词: 食品品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