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化战略的失误
2006年11月8日, MySpace登陆日本市场,但是每个月的访客人数只有60万。仅创设日语版MySpace就耗掉了MySpace程序员3个月的时间,还耽误了其他必备工程的建设,甚至都没有来得及在MySpace安装Google搜索框。默多克参加了日语版MySpace开通仪式,并出席了东京新闻发布会,他在会上宣布,新闻集团已和日本传媒公司软银集团共同出资建立了资产1000万美元的合资企业,合力经营日语版MySpace。
在数百万的MySpace用户心中,安德森代表着网站的灵魂。MySpace走向国际市场后,一定会在每个国家的分网站都设置一名“第一好友”,扮演安德森的角色。在日本,各位用户第一好友是名字是“奥齐”。而网站开通接近月余,奥齐仅积累了51470位好友——远远少于安德森在美国每天新增加的好友数。
2006年6月,MySpace建立了英国分站,从此开始了它的全球扩张;8月,MySpace进入澳大利亚;9月,MySpace分别开通了德文版和法文版;11月,日语版MySpace问世。到年底默多克计划的终极期限已到,虽然距其10国目标还有5个国家未能实现,但是在第二年1月,MySpace疯狂扩张,仅用一个月时间就开通了在西班牙、加拿大、墨西哥、新西兰和意大利的MySpace分站,也算是补交了默多克的“作业”。
2006年秋天,默多克派他的华裔太太邓文迪和MySpace的德沃尔夫、安德森一道前往中国,为MySpace寻找机遇。然而即便有了邓文迪的加入,要敲开中国市场的大门也仍然困难重重。其他美国互联网公司,如Google、雅虎和eBay都在中美两国巨大的文化差异问题上摔了跟头。
中国互联网文化盛行匿名交流,网友不必公开自己的身份,即可在贴吧和博客发帖或发文。在西方,MySpace用户喜欢用闪亮的图片和个性化的布局彰显自己独特的个性,但是中国人普遍对这些东西不怎么感兴趣。QQ聊天工具在中国极为流行,它提供的私人交流平台才是大部分中国网友表达个人独特观点的地方。中国互联网顾问费佳明说:“在这里你不能老是说‘我自己’如何如何,或者‘我’要怎样与众不同,这里是‘我们’大家的空间。”
中国政府监管机构也要求MySpace在进入中国时寻找一家本地公司建立合资或合作企业。经过接近一年的谈判,邓文迪制定了一套创造性的合资方案:新闻集团持有MySpace China51.5%的股份,其余股份分别由IDG中国风投业务分支和前中国网通首席执行官田溯宁的投资公司持有。MySpace China首席执行官罗川表示:“我们在这边的团队将全权决定MySpace的经营模式、技术平台以及产品战略,这可能和你们在中国市场上见到的其他中外合资企业很不一样。”
罗川最终决定,仅采用美国模式,为每名MySpace用户设置一位“第一好友”是不够的。中国网友更喜欢待在群里,所以在中国,新会员加入MySpace的时候就自动加入了一个“群”。这样做的结果是,在中国的MySpace和Facebook有些相像,每名用户都必须依附于一个群——一般是大学或工作单位——而若想进入其他的群,必先受到来自那个群的邀请。
就在MySpace忙着扩展海外市场的时候,它的不少国际对手却已经到了家门口。10月,世界上最成功的交友网站之一,创始于韩国的Cyworld敲锣打鼓地揭开了美国版的面纱。
相关资讯 [ 关键词: myspac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