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除流弊
在G3推迟上市的背后,奇瑞研发体系更宏大的变革已经和正在发生着。奇瑞的研发团队约有6000人,但同时研发的车型一度超过100款。尽管资源与能力上的捉襟见肘已逐渐暴露,但对于现有研发车型毫不留情地砍掉不是每个人都下得去手的,每一款研发车型不管质量如何,都凝聚了员工和团队的付出与感情。但是,100多款车型所消耗的资源和可能造成的损失,奇瑞已没有办法再承受。从2010年底开始,正在研发的一款款车型开始被陆续砍掉,最后保留的车型数量只有原来的一个零头。
对于转变的必要性,大家之前已经有过思想沟通,但真的行动起来,那些项目被停掉的人就像被割了肉一样疼,没有不哭的。不少人在项目停掉的第二天就交了辞职信,“那种挫败感是巨大的”。就连尹同跃也承认:“砍项目对我来说也很痛苦。无比痛苦。”时过境迁。那些走掉的人现在已经在别的企业拿着高薪,但提起当时的情景,他们也表示了理解。“有些产品保证不了投入,保证不了资源,市场也不看好,干也是个死。”
奇瑞下一步的目标是资源整合,通过聚焦资源与投入,真正把车的质量品质做上去。但是在车型被陆续砍掉后,数千名研发人员通过何种方式聚在一起就成了新问题。经过奇瑞经管会的讨论,奇瑞决心将原有的各自独立的研发机构进行大调整,拆除横向的壁垒。
在此之前,奇瑞研发部门主要是由几大乘用车研究院组成,每个研究院都有多个整车项目同时进行,底盘、内饰、电控等专业人员分散在不同的项目组中。这样做的好处是速度快,但缺点也很明显。由于互相之间缺乏沟通,往往导致研发过程中同样的错误重复发生。就连配套商都抱怨说,跟奇瑞的不同项目组的合作,像跟几个公司在合作,因为每个项目组的流程标准和领导风格都不相同。2011年10月,矩阵式的研发体系架构浮出水面。奇瑞将原先分散在各个项目组的专业人员集中,成立底盘、内饰等专业院,不同的专业院归属于技术中心。与此同时,设立开发中心,负责不同的项目开发,项目总监跟着项目走,与不同的专业研究院对接。
郭谦表示,“变化还是蛮大的,集中在一个项目,特别是在重点项目上工程师的资源成倍增加。对细节深入的程度,现在开展一个项目和过去大不相同。”按照全新思路做的车在2013年将会上市,“车的品质和口碑将远远好于现在。”
对奇瑞来说,研发体系的调整只是第一步。这些年来,奇瑞的规模迅速膨胀,粗放分散的管理模式却一直沿用至今,各个部门之间存在一定隔阂。“战略不是个别领导的思想,战略必须要变成一个管理群体的思想。大家经过讨论形成的思想,才是这个企业的思想。”郭谦说。2011年9月份,奇瑞内部召开了一个170多人的中高层战略讨论会。170多人被分成7组,围绕产品质量、以人为本、企业文化、品牌战略、用户至上等7个领域进行讨论。一个组发完言之后,另外六组抽签选出三组,对其进行点评。这么大规模的战略研讨会,在奇瑞发展史上还是第一次。
为了保证头脑风暴的效果,郭谦特意挑选了一位善于调动情绪的主持人。他最担心的是,大家都闷着头不发言,或者说的话瞻前顾后,无关痛痒。果然,第一次会的效果不太好,“反响不是特别强烈,有人还觉得有点负担。”郭谦回忆。但等到11月份召开第二次会议时,讨论的热情明显被调动起来。有的组连续几次没有被抽到发言机会,说“不行不行,我们的意见一定要表达出来”。在郭谦看来,“等到第二轮结束,把大家的评价收集起来,基本上这个领域的方向和主要问题就比较清楚了,大家所讨论的问题和方向在不断靠拢。”
由于年底的工作比较多,加上春节假期,郭谦将第三次讨论安排到了2月份。没想到有人站出来对这个时间安排表示不满:“你怎么一脚给支到2月份了?”
与此相配合,奇瑞内部开始大张旗鼓地宣传转型,探讨转型,内报内刊刊登领导与员工的转型思考,试图通过企业文化的力量让三万余名员工都支持转型、认同转型、参与转型。这些聚在一起的中层干部如此热爱奇瑞,对奇瑞的优势和劣势都有着精辟的想法,部门之间的隔阂不过是一张“窗户纸”,一捅就破了。至此,转型的声势和氛围已经初步具备。
相关资讯 [ 关键词: 奇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