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期间,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形式,我国的物流业依然取得重大进展。物流业总体保持较快增长,物流规模持续增大,物流运行质量和效益有所提高,产业地位进一步明确。但是我国物流业仍然处于初级阶段,还不能够完全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我国国内领先的物流企业与跨国企业相比,无论是规模、品牌、盈利能力、国际市场份额,还是物流服务能力、供应链管理能力等,均有较大差距。从衡量物流业运行效率的指标——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来看,我国物流业的物流总费用高出发达国家一倍左右,说明我国物流业的综合竞争力不强。
从市场看,物流市场主体庞杂,企业集中度低,诚信体系缺失,竞争秩序失范等问题比较严重。物流企业组织化程度和服务水平不高,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物流运作方式与资源、能源和土地消耗及生态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物流业的整体发展方式仍然比较粗放。
物流业结构性、区域性和行业性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普通仓储、公路普货运输等传统服务供大于求,供应链一体化的专业服务能力不足;东部沿海地区物流业发展较快,中西部地区相对较慢;城市物流相对发达,农业和农村物流相对落后;国际货物贸易发展很快,但服务贸易滞后;物流资源整合不足,物流业和相关产业互动性不强;应急物流、逆向物流和绿色物流等环节比较薄弱。
物流企业生存和发展仍面临较大压力。土地、燃油、人力成本等各项物流要素普遍短缺,成本持续攀升,而物流服务价格上升空间有限。多数企业在高成本、低收益、微利润状态下运行,缺乏发展后劲。
支持物流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有待进一步落实。国办发[2011]38号文件提出的各项政策措施仍有待于各部门提出进一步细化方案并切实抓好落实,物流业的产业地位尚未贯彻到具体的经济管理环节,现行体制设计和政策思路与物流业运作模式不相适应的矛盾还比较突出。
“十二五”时期,在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推动下,我国物流业仍将处于总量扩张期,增速将以平稳为总的基量扩张期,增速将以平稳为总的基调。面对着我国物流业发展的诸多挑战,“十二五”末期要基本形成布局合理、技术先进、节能环保、便捷高效、安全有序并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的发展目标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