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一个10万余人的庞大队伍,领军者能掌握到怎样的程度?
“比方说,今天我走过这个门口,看到有人在开会,我能大概知道他们开什么会,大概知道他们有什么结果出来,大概知道他们会怎么想这个问题。”坐在位于北京福临门大厦的中粮集团本部会议室里,宁高宁看上去一脸自信。
尽管这个精简的集团本部只有200多人,九大部门,但能做到这样仍殊为不易。也正因为如此有把握,宁高宁甚至觉得对于集团现在楼上楼下发生的事情,无论是投资决策还是其他,实际上,他真的“不需要”知道。
“公司真是到了这个阶段,中粮还会往下走。”他说。
前传早已为人所熟知。2005年,起步、成长并成名于华润集团的宁高宁离开他效力18年的职业生涯第一站,空降中粮集团,出任董事长。那时,这个与共和国同龄的老国企尽管已连续11年位列世界500强,且已从贸易向实业转型,但仍庞杂而迷茫,拥有的业务种类多达50多项。而到2011年,中粮“产业链、好产品”的声名已然打开,从田间到餐桌的链条日渐清晰,甚至,大大小小的同行们都在悄然学习借鉴中。近几年,整个集团的营业收入年增长率高达25%~30%。
“公司从2009年(当年开始全产业链战略)有500多亿资产,到今年年底差不多会有3000亿资产,盈利上升了很多倍。在这个过程中没有出现很大的漏洞,基本上是比较顺畅地在往前走。”宁高宁很开心。
值得注意的是,这并不是一家普通的公司,但在国企的光环下,往往桎梏更多。而若论在企业里的天然优势,这个领军人物和民企创始人更完全没有可比性,即便与在华润时期都全然不同——那么,仅仅6年的时间里,将一盘散乱的棋子码好,且形成相当鲜活的生命力和战斗力,他靠的是什么?
当然是,领导力。
“人”为上
一直以来,领导力被解读为影响力,但是,这个词要远比大多数人想像中更为实际。在多年来致力于领导力研究的北大国际(BiMBA)院长杨壮教授看来,领导力可以分为三个层次:视野领导力、专业领导力、品格领导力。
实际上,宁高宁运用的正是这三点。当然,更值得强调的是,他真正将之层层传递下去,形成了组织的领导力。流传甚广的一个故事是:2005年2月,中粮的头头脑脑们习惯性地参加一年一度的“中粮中层管理干部大会”,却愕然发现会议名称变成了“中粮经理人年会”。而在会上,当写到题板下方时,刚刚到任的新董事长跪在了地上,接着写,相当自然。
这一情景至今反复被包括现任中粮集团总裁于旭波在内的经理人们提及。不难想像,那在当时给“管理干部”带来了多大的触动。曾经,中粮是个纯粹的贸易企业,而在贸易行业中,几十人就已经是大团队,常常是,一个相当大的贸易额区区几个人就能搞定。也因此,中粮的管理者多为贸易擅长型,且事必躬亲。但这样的军团显然不能适应已经实业化的中粮,在中粮的转型中,经理人必须成为团队管理不可忽略的中坚。只有将个人领导力化为组织领导力,这艘大船才可能找到自己的方向,稳定快速前行。
宁高宁显然对此了然于胸。他为之采取的切入点是:战略、能力、企业文化。通过战略设定拓宽视野领导力,以不断的能力提升促进专业领导力,并借助企业文化的打造确保品格领导力。一切的落脚点均在于经理人。正如他曾经拆解企业的“企”字——“人”为上。
“我们相信人是可以教育、可以提升、可以塑造的。我们相信把人放在一个伟大高尚的组织中他也会变得伟大高尚起来。我们相信把人的个体和一个组织的整体目标协同起来是管理学的核心。我们相信管好了人几乎等于管好了一个企业的全部。我们相信每个人的生命都应该是五彩缤纷的,任何组织的成功都赖于成员的潜力得到发挥。”是为宁氏格言。
看上去,他似乎从未停止过对经理人的思考。除却著名的“国有资产放牛娃”论,还对经理人的层次做出划分:职务型、感情型、任务型,以及组织发展型。他追求的,当然是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