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种:“刚遇柔”型的领导力智慧
企业组织里人才各种各样。但“人才”不一定是“忠才”,也可能是“顺才”、“叛才”。林子大了,什么鸟会没有呢?
在这种组织环境中,刚强的领导人,如果遇到“阴柔”的领导或下属,其该如何面对?方法有四:
方法一:任用而不重用。
孔子的用人观有一条很值得我们当代领导者学习、借鉴。他说对于任用人一定要做到一点,那就是:“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对于企业老板、CEO等权力高端人士,下面的员工往往是怀着毕恭毕敬的,至少表面上是毕恭毕敬。
而表面上毕恭毕敬不代表内心里也毕恭毕敬,有“君子”也夹杂着“小人”。
而“小人”往往是戴着面具的,别人摸不清他内心里到底在想什么。因此,这就要求一个领导者要具备浓厚的辨识能力,要靠长期的观察去考察这个人。而考察的过程,就是只能先任用他,而不是重用他。
如果其品行或能力具备了能重用的标准,那再重用也不迟;如果其品行或能力走超出了考核者的心理承受力,那重用只会让自己的企业遭受损失。
方法二:任用而不亲近。
一个领导者,在带领一个团队时,总会遇到这么一些人,其才干卓越、但你搞不清他的忠诚度的深浅。这时候你是任用他呢,还是不任用他?我的建议是任用,但我却与他拉开距离!
为什么呢?
主要考虑到两点:
第一点,一个团队中才能卓越而不任用,是一种暴殓天物,是浪费人才的表现,不利于激发团队的进取力。再说,谁没有缺点呢?有缺点不一定就不是人才!
第二点:拉开距离,是为了自己领导团队的风险。任用一个才能卓越的人,如果这个人“反水”,损失往往比任用一个才能一般的人,更巨推毁力。而这正是很多企业在选人时,要求“德”的第一拉的原因。而如果采取重用而不亲近的策略,至少可以让对方整日诚惶诚恐,摸不清你的心思,然后更有力地为企业尽心尽力,把才智用在正道上,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
方法三:亲近而不重用。
对于“柔顺”型的人,一个领导者也可以采取“亲切他”,却不“重用他”的策略方式。
例如在企业人事架构上,我可以把你当作自己的亲信,但我却不赋予你实际的权力。正如三国时期的刘备,面对诸葛亮这么一个很“柔顺”的智慧型人才,据《三国志》记载,在刘备生前,他也没有把军政大权完全下放给诸葛亮,而只是任命诸葛亮为军师祭酒,即相当于现在军队的参谋或参谋长,其只有建议权,而没有执行权。
这种策略,可以有两点好处:
第一点好处:可以笼络到一大批贤人志士在自己的身旁,为自己所用,充实自己的“脑袋”,规避自己的决策风险。
第二点好处:可以造成自己礼贤下士的形象,为自己的名誉,增加含金量,从而更大范围地笼络到更多的人才。
三国时期,如果要说到最大的用人败笔,很多人无疑会指向诸葛亮错用马谡。从《三国演义》的角度来看,这个评价是贴切的。理由很简单:因为马谡是一个谋略型人才,而不用将帅型人才。而诸葛亮却误判了马谡的带兵能力,从而导致错失街亭,然后造成整个出师北伐战局的被动。
这就是“亲近”然后“重用”带来的后果。
方法四:亲近而不任用。
在面对柔顺型下属时,还有一种方法叫“亲近而不任用”。与“亲近而不重用”区别的是不重用不是不用,而是小用。
但亲近而不任用却是只把你养起来,工资照发,待遇照给,就是不去使用你。
在一个组织中,有些人天生合适去当助理型人才。助理型人才,虽然职务上是助理,是任用,但实质上,其本无多大的权限。其权限完全依附于上级领导。
对于这种类型人的人才,只要其忠诚度可靠,是一些完全可以亲近之人。因为这类型的人也有两大特征:
特征一:和顺。这类型的人好相处,并且用起来很顺手,能很好地掌握到上级领导的心理需求。
特征二:变通。这类型的人比较灵活,对于任何事情,都能很好地掌握分寸,因此团队关系往往处理起来比较和顺。
但是具备忠诚度,并不代表要去任用。因为,一个具备忠诚度的人,不任用,不给他具体的职务,有时候反而比较容易处事企业组织内的事情。相反,一个老板亲近,且被赋予了职务的人,反而在处理问题时,会显得畏手畏脚、缩手缩脚,不敢大刀阔斧地对企业进行大的动作、变革。
因此,“亲近而不任用”一方面是因为被亲近人本身素质、能力的问题的考虑,另一方面是因为考虑到公司全局来考虑。
《易经》乾卦第一爻的爻辞云:“潜龙勿用!”这个“勿”隐含有巨大的内涵。
“勿”等同于“不”。但勿用,并不是不用,而是先把这条龙潜藏起来,等到时机成熟时再“大用”。
相关资讯 [ 关键词: 领导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