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多年前,孔子说了一句话叫:“邦有道则见,邦无道则潜。”并高度评价璩伯玉的“君子之道”。
孔子说:“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卷而怀之。”意思是什么呢?就是说,一个国家政治清明,就可以出来做官;一个国家政治昏暗,就可以把自己隐藏起来,不去为官。
可以说,中国式领导的这种“无道则隐”的“潜藏”式基因,经过几千年的风吹雨打,已经深深铬印进中国人的血液之中,并已经成为中国人为人处世的一种本能属性。
中国人很喜欢做官,衣锦还乡成为中国人荣誉的最高象征。但中国人虽然喜欢做官,但并不是所有的官,他都会去做,有着“有为”与“无为”两种选择。
“有为”与“无为”的作官,就是一种变通式的领导。
举一个例子:
有一回,晋国大夫范仲行的家臣佛肸想请孔子去他那里做官,孔子打算去。孔子的弟子子路说:我以前听老师曾经讲过“自己本身犯错误的人,君子是不会去附合的”,而佛肸是一个叛臣贼子,其本身就不符合忠孝与仁道,老师您怎么可以去他那里做官,与虎同眠呢?
孔子说:我是说过这样的话,但有句话说“坚硬的东西,是磨不薄的;洁白的东西,是染不黑的”,我不能像一个中看不中用的葫芦瓜呀,一直束之高阁而不去发挥他的作用呀!
这段话是说:做为一个有理想的人,在环境恶劣的条件下,不要求全存备,而要积极进取,讲求“有为”。即便是不好的环境下,只要自己洁身自好,出淤泥而不染,就能“曲全”,就要力求达到自己的目标。这是一种行事的变通法则。
其实,在中国式领导中,无时无刻不存着这种潜藏式的领导智慧。
A君是南方一家中小型公司的CEO,下面有4000多人。B君是该公司副总,主管市场,是公司开疆拓土的老将与功臣,深得公司老板器重。虽然B君一直窥伺CEO一职,但只因为其文化层次不高,不具备深谋远虑的大局意识,因此一直未被老板任用为CEO,一直就是公司副总。
自从A君进入该公司以来,虽然B君没有明显的表现出对A君工作的不支持,但A君明显感觉得到B君工作的不配合。而A君虽然是CEO,但无论如何也不能把B君排除在团队的管理之下,因为这样,只能暴露出A君领导力的不足。最有智慧的作法,无非是把B君纳入到A君的领导之下,然后使得公司的战略意图,可以顺利、顺畅地执行下去。
但问题是:作为一个劳苦功高、曾与老板共创天下,且对CEO一职垂涎已久的“大臣”B君,要把其纳入到A君自己的领导之下,难度可想而知?如果你是这句CEO,你会怎么做呢?
策略一:解雇B君。
对于A君来说,把B君清除团队之外,是最有利的。但问题是,你要把B君清除,冒的风险是极大的。
第一,B君是一个曾与老板一起打开老功臣,其一没有犯大的错误,二孝忠老板,你无缘无故把B君清除,不要说在老板面前于理于情说不通,就是在普遍员工面前也不合情合理。相反,采取这种策略,是下下之策,搞不好,自己反而陷入“死地、亡地”,因此,非到关键时候,自己无论如何不采取这种“陷之死地而后生,投之亡地而后存的”的策略、措施。
第二,B君掌握“市场”的实权。市场是什么,就是企业的生死线,对于国家来说,就相当于军权,是老板最为重视企业重大问题之一。对于B君来说,如果其市场前景能稳步向前,A君就跟老板说要调整领导班子,作为老板首先会琢磨:“你这个CEO内心里想干什么?调整后,有比我以前建立起来的团队更有效率吗?是想推动企业发展呢,还是想为了自己的利益?”因此,给上级老板起了疑惑,是作为一个下属最为不利的。
因此,解雇B君的策略基本为不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