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领导力是一门艺术,并与领导者个人的品格、价值观关联度十分强,这是否意味着领导力就是天生的?
陈建宏:我个人认为,领导力确实是一门艺术,也并非天生的,更多是由后天塑造而成。虽然特质论者非常推崇“领导力天生”这种说法,但越到近代,这种观点就越被人们所否定。
领导力是跟领导者当时所处的情境有关,更重要的是跟领导者的价值抉择有关。例如教育小孩,我们可以从小施予他一些正确的价值观,由此来逐渐塑造他的品格、态度、待人处事的方法,以及多种技能、多种语言等,这些都是帮助他在未来成为一个合格领导人的重要因素。西点军校何以成为高层领导者诞生得摇篮?主要因其严格的要求,深度转化式的教育,精心设计的课程与活动等造就领导力的潜能大量被开发,大幅提升领导人的素质。
问:德鲁克有一句很着名的话:领导者做正确的事,管理者正确地做事。那么,领导和管理的区别是什么?
陈建宏:我很同意德鲁克先生的观点,Leaders do the right thing,managers do things right。换个说法来说就是,管理者是寻找爬一架梯子最快速方法的人;领导者是确定把梯子放在哪里的人。他们之间最大的区别在于,领导者塑造人、影响人、领导人往正确的方向走;管理者追求效率、效能、一致性、减少异化和不同质量的产生。管理更多是“物化”的;领导更多是“人化”的。
林永青:我觉得领导者和管理者的区别与东西方文化的区别在某种程度上是比较相似的。管理更多是西方化的词,“东西”才需要管理;领导更多是偏向东方化的词,“人”才是领导的对象。领导者是在队伍中的,而管理者是可以在队伍外地。如,甘地有句话说:欲变世界,先变其身(Be the change you want to see in the world)。
陈建宏:我很同意林总的观点。领导和管理就像老鹰的两只翅膀,缺一不可,只有在齐备的前提下才可以展翅翱翔。
问:在什么样的组织内更适合领导力的发挥?会是学习型组织吗?
陈建宏:任何一个组织都很需要领导力。在某些组织内,领导力的发挥是会受到限制的,这与组织的个性有关,当然领导者还要用对人,剩余的就是需要管理者更多的去担负管理者的角色,他有很大的可操作空间。服务力就是作为领导最应具备的一种素质。
林永青:的确,所有的组织都需要领导力,不过,领导力更多是领导者个人的事情。只是在知识密集型组织内,会比其他组织更适合领导力的发挥,因为他是在与人打交道;而生产型组织内,虽然也有很多人,但这些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作为机器属性存在的,领导力的发挥相对较弱。
陈建宏:对领导者来说,知识密集型组织内要存在共同目标,还要有多元文化,确实领导力的挑战更大。也就是说,领导者自身的深度就要被拉伸。
问:在采访前,我们曾与《中欧商业评论》的执行主编李明伟先生交流,并请我们转达他的一个问题“在繁杂的日常工作中,领导者如何修身养神性,更好的修炼自己?”
陈建宏:一个领导者要领导自我,首先就是通过学习修炼自己,这样才会拉伸格局、胸襟的深度。要在纷繁的工作修炼自己,需要基于特别的信念以及听从内心的指引。没有这种信念,领导者自己可能就不看重自我修炼的事情,还是像往常一样,以外在事物为第一优先。
凡是大师级的人物,一般都鼓励领导者倾听内在的声音,即使是乔布斯,都鼓励年轻人要常常倾听内在的声音。尤其在面对很多不确定性的时候,一定要善于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常听的人就会听得见,不常听的人就听不见。有人认为不够科学,但是,事实上,连哈佛大学的肯尼迪政府学院都在探讨灵性领导力是未来领导力的突破关键。
领导者要常常给自己倾听的时间,修炼、思考的时间,提升灵性的素质。我一般会在工作前给自己五分钟的时间做祷告,希望上帝能够给我传递一些信息,希望能够听到自己内心最真实的声音。
问:卓越领导力学院签约的世界级领导力大师麦克斯韦尔认为“中国企业家非常勤奋且敢于尝试与创新,中国充满了机会使得许多人有机会在他们一生中发展他们的潜力与影响力。”您认为,中国的机会在哪里,应该以一种什么样的视野来评判中国企业的领导力?
陈建宏:中国的机会在哪里?一般人首先想到的会是人口、红利、经济机会等,但我们的生活中不应该只有这些,还会有诸如艺术、娱乐、新闻、媒体、家庭、宗教等。
说到如何评判中国的领导力,我想举个例子:就像开车一样,第一代人往往是在尝试摸索“游戏规则”,试着去了解这部车的马力与如何加速;而第二代人关心的不光是车的性能、马力,更多的是安全与和谐。这是人类最本能的反应,这种反应是会随着经验、知识、能力的提升而发展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企业家的视野也会被拉伸,他会看到全方位的中国,眼光也会放长远,会关注到企业的责任、对社会的影响。
相关资讯 [ 关键词: 领导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