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思商学院 > 美食 > 正文

拿什么代替你 我的美味鱼翅

2011-08-26 09:40来源:《天下美食ZEST》杂志 字号:小

鱼翅

  吃鱼翅是华人世界中一种特殊的饮食文化现象。中国人很早就发现了鲨鱼的食用价值,最早加工出的鲨鱼制品是鱼皮和鱼唇。宋朝时,鲨鱼皮和鲨鱼唇都曾名噪食界,梅尧臣曾获友人馈赠鲨鱼皮,写下了《答持国遗鲨鱼皮脍》一诗。宋元之前,鱼翅是无人问津的。

  明朝初年,人们发现鲨鱼鳍内含有胶状翅丝,开始加工并烹食。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是最早记载有鱼翅文字的文献,卷四四写到:“沙鱼……形并似鱼,青目赤颊,背上有鬣,腹下有翅,味并肥美,南人珍之。”南人指的是闽人与粤人,可见食用鱼翅之风率先起自东南沿海,但很快就传到北方,就连宫廷膳食中也添加了这种原料,刘若愚《明宫史》火集有记载:“先帝最喜用鲨鱼翅筋”。反应明代社会风貌的《金瓶梅》也把鱼翅视为高档食料,第五十三回有云:“都是珍羞美味,燕窝、鱼翅绝好下饭。”按《金瓶梅》描写鱼翅,仅列入豪门饮食,说明那时的一般人尚无从问津。

  入清以后,鱼翅作为新兴的海产珍品,迅速发展起来,不但供应量明显增加,身价也在一步步攀升。郝懿行《记海错》说鱼翅在乾隆年代“酒筵间以为上肴”。从那时起,南北各地都可见到高价位的鱼翅宴席,《清稗类钞·饮食类》记载:“粤东筵席之肴,最重者为清炖荷包鱼翅,价昂,每碗至十数金。”《水窗春呓》记述一帮治理黄河的官员每日开大席,“鱼翅之费则更乃万矣,其肴馔自辰至夜半,不罢不止”,极尽奢侈。有清一代,鱼翅一般都在高档宴席中展露身影,致有“无翅不成席”之说。

  吃鱼翅是华人世界中一种特殊的饮食文化现象  纵观古人吃鱼翅的历史,真正兴起是在清乾隆年间;到清末期时,鱼翅已然成为官员和大商人夸富的附庸,在技近乎艺的复杂烹饪过程中建立起了仪式感,渐渐从食材向“奢侈品”过度。但这时鱼翅仍然属于小众消费,过度消费现象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过去30年里,全球鱼翅贸易量急直线上升,中国的经济繁荣导致对这种象征着身份和地位的食品需求猛增。中国人富了,鱼翅开始平民化。以前只有帝王贵胄能吃的东西,我们老百姓为什么不能吃?鱼翅价格的高昂,反过来更让享用鱼翅被当成奢华享受。客观地说,不仅是中国,新马泰等华人较多的国家,包括受中华文化影响较深的日本、韩国,都是鱼翅消费大国;随着这些国家的崛起,一个庞大的亚洲市场张开了贪婪的嘴。

  中国人为什么爱吃鱼翅?其实这个问题与“中国人为什么爱吃熊掌”没什么不同,那就是世界上越珍稀的东西、越难以弄到的东西,就越要吃。所以古代饮食文化中有“八珍”之说,里头不仅有熊掌、猩唇、驼峰、豹胎,更有“龙肝凤髓”。如今人们都认为龙、凤只是传说,但“八珍”之说似乎告诉我们,龙、凤或许真实存在过,只是后来被人们吃绝了——何以会吃绝呢?因为越吃越少,越少越“珍”,越“珍”越吃,越吃越少……于是就“绝”了。鱼翅早已被列入新“八珍”之列,想想都觉可怕。有人说,不至于这么严重吧?事实就是这么严重,以一种比鱼翅平凡得多的食材举例,东海黄鱼,30年前海里多的是,是中国四大经济鱼类之一;大家敞开去捕、敞开去吃,30年后一回头才猛然发现,想吃一条鲜活的野生黄鱼难上加难,居然已经濒危了,需要休渔和放养。同样的事情,正发生在长江鲥鱼和刀鱼身上。

  近年来,反对鱼翅消费、保护鲨鱼的呼声渐渐响起,联想到前些年吃发菜加剧西北荒漠化、吃果子狸引起SARS大横行,是应该到了清算恶劣饮食现象的时候。不需将矛头指向任何人,而是要形成一种以吃野生动物为耻的观念:如果人们仅仅是为了图个面子或者证明财力而将鲨鱼吃绝,这才是愚蠢和没有面子的事情。

(责任编辑:孙铭苑)
转载声明:谋思网转载此文的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并不表明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请读者自行甄别,以防风险。
推荐阅读
谋思资讯有部分内容或图片来源于互联网,内容和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问题敬请告知,我们会立即处理。


关于谋思网联系我们帮助中心服务条款隐私声明法律声明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0-2024 imosi.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