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研究机构GlobalWebIndex刚刚公布了全球社交网络的用户活跃度数据,Facebook仍然高居第一,坐拥高达7亿的活跃用户,让人出乎意料的是,经过近几年来的默默耕耘,曾经被讽刺为“鬼城”的Google+攀升至全球第二大社交网络,全球活跃用户数量达到3.43亿,在报告中,GlobalWebIndex特别指出,在中国市场,新浪微博的用户活跃度下降了近40%,中国的社交网络正在变得安静。
很多人以51.com的逆势增长来质疑报告的准确性,他们大都忽视了庞升东2012年在网页游戏上的投入,51联运的网页游戏业绩相当不错,这反过来拉升了51的用户黏性。沃伦·巴菲特那句广为流传的名言可以再次引述一遍:“只要在退潮的时候,你才知道是谁在裸泳。”当微博用户数量已经不能再继续往上吹的时候——再继续增长下去微博的用户数量都要超过中国网民数量了,微博作为一门生意,仍然处于持续性的赔钱阶段。
谁都在说,社交网络是座金山,谁都知道,没有用户的社交行为,就没有所谓的“大数据”、“移动互联网”。谁都羡慕,营收能力相对最弱的新浪及时创造出了微博这个前途无限的产品,同时谁都惋惜,新浪微博已经失去了转型为成熟平台化社交网络的机会。一只能生金蛋的鸡,因为长期食用不健康的饲料,已经失去了生蛋的机能。
问诊微博之一:社交媒体还是社交网络?
我曾讲过,新浪微博是“批着Twitter的皮,揣着Facebook的心,做着腾讯QQ的梦”,曹国伟在访谈中每每不忘夸自己英明,当初果断毙掉了Facebook形态的产品“新浪朋友”,而师承Twitter搞了“新浪微博”,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媒体化的运营让新浪自身固有的媒体属性在新浪微博的发展期起到了极好的助推驱动作用,几乎复制了新浪的博客运营经验,把名人指标用数字的方式派发到人头,一个一个的拉、教、推,最后坐等闻风而来的粉丝。然而,“媒体”这个中心化的形态本身,却正在世界范围内走着下坡路,Twitter的首席执行官Dick Costolo曾经说Twitter“就是要做一家媒体公司”,后来发现美国的媒体们都在一家接着一家的倒闭,Twitter的APP们都已经开始赚钱,而Twitter的利润仍然上不去,于是改口说Twitter“是一家媒体领域的技术公司”,放弃了做内容提供商的战略,转而去让工程师去利用Twitter挖数据。
社交媒体和社交网络的根本性差异在于“关系”的定义以及“关系”两头所扮演的角色,腾讯微博在创建初期用来对比新浪微博的产品宣传很是一针见血(虽然后来因为自己的原因腾讯微博也走偏了):“与其在别处仰望,不如在这里并肩”。当新浪将用户与用户之间的关系定义为“粉丝”的时候,就注定了它根深蒂固的媒体属性,你关注另一名微博用户,是因为对方是名人或明星、对方段子写得好、对方常发生活性感照、对方是自由民主派……而社交网络的游戏规则是,你与对方成为“好友”,是因为他的身份与你相关——同学、同事、聊友、朋友、家人、暗恋对象……所以你在新浪微博上看到的是信息的滚动,应接不暇的热门话题被运营出来,似乎真的“每天都有新鲜事”,但真正与自己相关的几乎没有,也新浪微博也从来无法像Facebook那样从零开始完成一场朋友间的聚会的发起、筹备、争论、互动等过程。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这也能够说明为什么微博与现实呈现脱节状况,微博上处处是热心人,现实里你得不到陌生人的笑容,微博上行善消息不转发就觉得对不起人民,现实里中国本就不多的NGO大都困于经济能力举步维艰,微博上嫉恶如仇让恶势力无处现行,现实里连几年前还存在的“反扒志愿者”都已然消亡。因为微博只是媒体,媒体映射的始终只是个案,它与你的生活无关。
同时,与作为一家独立企业的Twitter不同,新浪微博背靠新浪这颗大树,无论是在资源还是资本上,都少不了东家的支持,这也是为什么新浪微博无法拆分上市的原因之一,一旦拆分了,收支独立,以前一直由新浪那边免费导过来的资源都要纳入成本核算,本就亏钱亏得烧心的新浪微博还能承受更高的运营成本吗?所以新浪微博就被摁死在“媒体”的形态上了,说好听点,这是对新浪及股东负责,说不好听点,这是身为颠覆者却少了一颗颠覆的心。从商业上来考虑,社交网络的盈利能力要远高于社交媒体,2011年,Facebook的广告盈利是Twitter的12倍(31.5亿美元:2.6亿美元),而Facebook的用户量只是Twitter的2倍。
问诊微博之二:流量变现还是用户变现?
作为传播媒体,一份报纸、一本杂志、一个电台的广告售价,是由发行量来决定的,它的用户与用户之间不存在差异,它能够给广告主提供的充其量也只有用户构成比例、层次等,这就是“你知道你的广告支出有一半是浪费的,但你不知道浪费的是哪一半”的根源所在。微博在当初的推广时,也说“当你的粉丝超过100个,你就是一本内刊;当你的粉丝超过1000个,你就是个布告栏;当你的粉丝超过1万个,你就是一本杂志;当你的粉丝超过10万个,你就是一份都市报;当你的粉丝超过1亿个,你就是CCTV了”,看起来衡量的指标是用户,实际上卖的是曝光度。这就是流量变现,你的流量越高,广告位卖出的价格也就越高。
作为生活网络,以Facebook为代表的社交平台承载的是每一名用户的真实动态,这也是为什么马克·扎克伯格要做时间线、要做搜索图谱的原因,你越是让用户将自己的生活投影到网络上,你越能够挖掘出单个用户的需求和单个用户的价值,谁需要更换家里的咖啡机、谁打算抛弃iPhone投奔Android阵营、谁计划在三天后的聚会预订30人份的披萨……Facebook收集这些,经过整理,分门别类的再转卖给广告主,在用户需求和商业服务之间建立桥梁,Facebook从中收取过桥费。这就是用户变现,你能依靠你的用户赚多少钱,取决于你能从他们身上挖出多大价值。
单一的媒体属性让新浪微博成为了一间热闹的茶馆,大家每天都上茶馆来听说书,今儿个谁和谁分手了,明儿个谁和谁打架了,新浪微博也擅长甚至是享受这种话题式的运营,一天一个热点,十天一个案例,“围观改变中国”。殊不知愈是如此,微博距离生活就愈远,当人们打开微博的目的已经被新浪微博培养得跟打开电视的目的是一样了的时候,微博已然真正的成为了一个纯粹的围观之地,哪怕是在一座天桥上,人们围在一块儿看耍猴的戏,最终赚钱的也是耍猴的艺人,绝对不是天桥。
在美国,主打图片分享的社交网站Pinterest后来居上超越Tumblr成为美国仅次于Facebook、Twitter和Linkedin的第四大社交网站,很多投资机构都对它表现出了狂热的兴趣,正是因为相比于纯粹只是分享美图的Tumblr,Pinterest更加贴近用户的生活形态,基于美国用户习惯的“图钉”风格,Pinterest的用户会在上面列出自己婚礼需要采购的商品列表、办公清单等,而Pinterest能够洞察并提供这些潜在的商业机会给电子商务企业,这使Pinterest的商业模式被普遍看好。
更重要的是,流量变现需要有可观的“转化率”来做成效支持,新浪微博的“粉丝经济”里过多的水分,也让广告主对新浪微博的CPM单价感到不满,微信的用户量如今差不了新浪微博多少,但是在那些地下营销公司的报价体系中,微信的单个粉丝获取成本可以在新浪微博上获取300个粉丝,为什么差距会这么大,新浪微博应该心知肚明,如果还不够明了,请看下面问诊微博之三。
问诊微博之三:转发量导向还是ROI导向?
我的一个朋友(下称小D)是交易流量的行家,除了操作手底下上百个采集站卖流量给别人,他还自己代理了一批阿迪达斯的假货(主要是鞋子)在淘宝上售卖,具体手法不细说了,大概的原理就是他一双假鞋售价100元,成本含物流30元左右,通过淘宝直通车引流,平均一个点击1.2元上下,基本上只要50个访客里有一个下单购买他就算赚,看起来风险很大,但是因为商品展示做得好,而且直通车引来的流量质量都很高,所以基本上是稳赚不赔的。
后来小D也尝试着做微博,找了微博易,对方拍胸脯承诺说我们这儿的大号粉丝千百万,算上转发你一双鞋的曝光和抵达绝对吓死人,小D精明一世糊涂一时,就掏了几万块钱做了几轮的推广,最后的效果,用微博易那边的总结来说就是:“兄弟你看,你这球鞋的累计转发量三十来万,我们用的这些个微博大号粉丝群体都是年轻族群,他们一定对你的淘宝店印象深刻,咱们老谈销量也没什么意思,最后还是要看品牌忠诚度,对不,你再来我们这儿做一轮推广,我额外送你5个千万粉丝的大号转发,你看怎么样?”用小D的话来说,就是:“老子掏500块钱雇个光头打着赤膊在后背写上我的淘宝地址去市中心溜达一圈,带来的订单都比在微博上砸5万块钱找大号发帖要高!”
不过要把微博营销圈的浮夸风,都归咎于微博易这类吸附在微博社区里想赚点儿中介费的小团队,并不公平,因为始作俑者还是新浪微博,没有新浪微博长年累月的造神运动、但凡讲到营销效果就拿出“转发增长XXX、粉丝一夜之间暴涨XXX”一套传播学上的说辞,微博易们不会跟风而动,毕竟是靠微博吃饭的,不可能新浪微博官方在谈一套指标,你去跟客户讲另一套指标,行不通的。
相关资讯 [ 关键词: 新浪微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