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思商学院 > 战略管理 > 正文

中企应理性:海外并购非朝夕之功

2012-06-12 09:53来源:《小康·财智》字号:小

道路并不平坦

    并不是当国人提着钱去并购,那些外资企业就会喜笑颜开地将自己拱手奉上。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通过法律途径约束各类外资并购项目:东道国可能修改法律或调整政策,以尽快摆脱国内政治、经济困境,解决某些特殊矛盾。在当下的国际情境中,企业走出去必须要注意政治风险、文化管理风险以及法律法规风险。

    尽管当前中国买家被饱受危机困扰的欧洲视为座上宾,但是不同的文化规则与商业规则,依旧是中国企业在欧洲市场上必须面对的拦路虎。有一种怀疑其实很有市场:中国式收购尽管盘活了其濒临财务危机的企业,但是是否也意味着中国以经济手段获得了某种形式上的话语权?并购案是否会被描述成经营多年的名誉轰然倒地的公众性事件?

    对中国投资的颇多猜忌和限制,让中国企业望洋兴叹。况且,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崛起并不放心,加之双方缺乏沟通与了解,并购公司所在国对国企的国资背景不放心,担心中国企业代表中国政府进行并购,本国资源被中国控制,中铝收购力拓失败很大原因便是澳大利亚部分政客的反对。2009年,中铝收购力拓案中,澳大利亚政客认为中铝代表中国政府的利益,其收购行为或将有损澳大利亚的国家安全。

    困扰中国企业的,不仅仅是与各国沟通的问题。除了政府层面的政策作用,当下中国金融体制仍然需要进一步改革。而且,中国虽然拥有高企的外汇储备,但是企业海外并购所需的融资资本并没有包括在内,也就是说,高额外汇储备与海外投资借款尚未形成良性互动。国内企业走出去风险依旧很大,国内相对封闭与保护的环境,例如垄断、融资成本低、简单粗放等优势,在海外都没有。最关键的,其实是人才与观念。

    目前,国内企业依然缺乏人才,尤其是对海外了解的人才。另外,由于各国文化不同,商业环境不同,民众观念不同,导致国内企业并购国外企业时,不断出现人才缺失乃至流失的问题。这其实已经与国内企业的初衷背道而驰--当初企业并购的目的,很大程度上是希望得到目标企业的研发力量和销售渠道。况且,随着人才流失,被并购方的客户资源、销售渠道乃至全球网络都有可能面临流失的风险,而中方如果重新架构这些资源,无异于重新打造一个全新的企业。

    由于并购方和目标企业在管理方式和管理机制上有差异,在企业文化的整合过程中,如何使母公司与新并购的子公司在文化系统上获得统一,是摆在中国企业面前的一道难题。宋敏称,企业内部治理不完善,也是中国企业急需解决的问题。并购后的企业最终应该采取本土化管理。否则,按一些国企的做法,不愿放弃权力,不信任当地管理,他们空降的官僚并不一定能够担当重任。

透视下的隐忧

    并购交易的完成只是第一步,衡量海外并购是否成功,还要看交易完成后,是否能够实现企业的有效整合、平稳运行并实现赢利。世界诸国的海外并购先例,足以引起中国企业的重视。上世纪八十年代,日本制造业飞速崛起,而彼时世界制造业的核心国家美国则尚未走出经济危机的阴影,于是,看准这一时机的日本资本大举进军美利坚。

    在这场大进军中,三菱财团耗巨资将纽约的标志性建筑——洛克菲勒中心收归囊中,这让不少美国人担心:日本人是不是准备收购整个美国?——这个担心如同当下世界对中国人的担心。然而日本人并没能把这些买来的资产消化掉--几番周折之后,洛克菲勒中心重回美利坚怀抱,而大量的海外并购资金压力,也牢牢拖住了日本经济的后腿。

    当下中国企业在海外的收购行动,一个很集中的现象是“收购品牌”,在宋敏的观察中,日本韩国当年靠收购成功将自己的品牌打了出去,但是中国与他国并不一样,在当下的世界经济形势下,用本土的低端品牌收购海外的高端品牌,中国企业应该慎重。

    中国企业必须经历一个从没有垄断优势到获取竞争优势的过程。这与西方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境况迥然不同。由于处于较封闭的商业环境,中国企业并不具备技术、管理和品牌等方面的突出优势——这些因素决定了中国企业其实在很大程度上并不具备真正的跨国投资与经营的条件。中国的三十年改革主要还是以引进为主,在这种前提下,国内企业普遍对外了解不足,这就决定了一旦企业并购成功后,在文化整合方面可能会遇到问题。

    况且,由国企主导的大宗能源海外并购,与私企主导的海外品牌并购,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着先天性的冲突——这种冲突尽管有着可调和性,但在目前的现实情境下,并不具备统一协调的可操作性。中国公司往往在并购的过程中将外企原有的债务打包收购——这也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风险。此前大连万达收购AMC的过程中,26亿美元的收购价格就包括了购买AMC100%的股权和承担债务两部分。

    在当下的世界格局中,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本身无可非议,不过过于迅猛的并购态势,势必会引起海外国家的不安,随着资源价格和民族主义的持续高涨,一些政府改变了游戏规则,他们重新选择了短期机会主义路线,通过推翻原有合同、提高税收分成、限制外资持股比例等方式,损害投资者权益,增加政府收入,资源行业的全球并购由此受到不同程度的打击。即便收购顺利,中国本土公司也需要相当长的时间锤炼原有的管理队伍,以便使公司具备真正的全球管理经验--这并非朝夕之功。

    尽管目前中国需要资源,但企业要走出去并购,必须准备一个好的团队,并取得国家支持,以便处理与他国政府之间的关系。此外,考虑到了解当地法规的必要性,一个强大的法律顾问团队也是必需的。从长远看,政府没有必要给予企业特殊政策,而要鼓励企业完全按照商业原则去操作相关并购程序。政府真正要做的是协调国家层面的沟通,并力求打破他国对国企背景企业收购目的的怀疑--或许可以想办法利用香港平台(注册公司)走出去,或以股份制的形式与香港企业一起走出去。

    当企业准备出发“购买这个世界”的同时要想一想:为什么要买下它?对企业自身有何种意义?当然最重要的是,企业必须先练好内功。

(责任编辑:新不颖)
转载声明:谋思网转载此文的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并不表明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请读者自行甄别,以防风险。
推荐阅读
谋思资讯有部分内容或图片来源于互联网,内容和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问题敬请告知,我们会立即处理。


关于谋思网联系我们帮助中心服务条款隐私声明法律声明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0-2024 imosi.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