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最大猪肉生产商美国“史密斯菲尔德食品公司”(Smithfield Foods)29日宣布,已接受中国肉类加工商“双汇国际公司”的收购,价格约为47.2亿美元,这是迄今中国公司收购美国企业的最大一笔交易。两公司预计,交易将于今年下半年完成。双汇也已承诺保留史密斯菲尔德现有的业务、员工及管理层。这笔交易尚须获得股东及美国海外投资委员会的批准,如果能够通过可能非常严格的监管审查,那么这将成为中国买家对美国企业的最大一宗收购案。
虽然这宗价值47亿美元的交易将给双汇提供一个立足美国食品行业的机会,但这桩交易更大的看点似乎是相关各方将如何通过此项交易将Smithfield这一美国品牌引入中国。在中国,食品安全问题受关注度很高,中国消费者对西方产品高度信赖。
在业界看来,双汇看中的不只是史密斯菲尔德代表的高质、优价和安全的美国猪肉。近年来,中国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担忧日益加深,双汇、雨润等国内肉制品大品牌也未能幸免。在艰苦而漫长的重建信任过程中,双汇这次似乎找到了快捷方式。
中国的猪肉消费量约占全球猪肉消费总量的一半。201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人员在分析报告中称,猪肉价格在中国消费者价格指数(CPI)中所占权重为10%,是权重最高的商品。据Euromonitor数据,中国2012年猪肉销量近5200万吨,预计到2018年将超过5800万吨。公开数据显示,史密斯菲尔德每年养猪约1500万头,屠宰2700万头,除了满足美国市场的猪肉需求,还大批量向中国等市场出口。相比之下,双汇发展2012年共屠宰生猪1141.86万头,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约为2%。
和中国很多大型食品公司一样,双汇的大部分生猪来自个体养殖户。这种做法在中国受到了严格审视,因为中国监管不善的小型养殖场制造了一系列食品丑闻。双汇国际主席万隆在接受采访时说,他希望增加来自公司自有养殖场的生猪数量。
双汇国际要想完成对史密斯菲尔德的并购,还需要史密斯菲尔德股东批准,以及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Committee on Foreign Invest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的审批,满足美国现有外国反垄断和反竞争的现有法律以及其他特别成交条件。美国海外投资委员会的审查过程通常需要45天,除非该机构要求延期,审查一般会在交易达成数周后启动。
商务部跨国公司研究中心主任王志乐表示:“养猪行业不属于美国国家安全的范围,美国这次批准是正常的,如果不批准反而不正常了,这种项目没有理由不批,美国人审核并购不是以金额的大小来判断,而是以是否影响国家安全来作为标准,华为当年并购被拒的项目只有200多万美元。”
对于此次并购,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首席研究员苏培科评价认为,国际并购需整合的东西太多了,战略、文化、管理、质量等系统性整合,如果菲尔德“双汇化”结果可想而知,如果双汇 “菲尔德化”就像蒙牛贴特仑苏,收购仅是第一步,未来的战略和格局才决定成败。
如果收购成功,如何运作是一大难题,甚至可以说比收购本身还要大的难题。总结中国企业海外收购的成功经验与教训,最大的难题,就在于文化的融合、理念的融合、管理思维的融合。国外许多企业在实施跨国收购过程中,与国际知名投行、策略投资者联合实施的经验值得学习。
一方面,这种模式的收购更加全面、客观、理性,收购价格等也会更加合理;另一方面,对收购者此后的经营和管理,也会进行全方位的监督与跟踪,能够迫使收购者更加科学、规范地对企业加强管理,对双汇来说,无疑是有百利而无一害。同时,外国知名投行、策略投资者对相关国家的法律、规范以及文化、员工的要求等也要比双汇熟悉得多,有利于收购行为少走弯路,有利于在今后的管理中少产生矛盾。
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经济第二大国,市场巨大,且面临消费升级。通过收购,获得国外公司的资源、品牌、产品、技术和管理经验,做大 中国市场,理应成为当前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主要类型。“资本走出去、东西买回来”,是当前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切实之选。双汇收购案如果最终能够获批,且获得成功,也将为此种类型的海外并购提供信心和经验。
相关资讯 [ 关键词: 双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