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国际大都市发展,大都经历了制造业起步、而后向服务业转型的过程。但这并不简单地意味着后者替代、淘汰前者。实际上,制造业的提高,离不开服务业的助推,而服务业的拓展则离不开制造业发展的支撑。对制造业基础雄厚的上海来说,“优二进三”或许才是一个最优选择。
未来经济的增长需要服务业的大发展,但上海拥有雄厚的工业基础,“退二进三”实不可取,“优二进三”才是理性的选择。“若干年后,人们或许才会真正意识到2012年初的这项改革具有多么深远的影响。”
这是一家节能环保企业负责人谈及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时的措辞--新年伊始,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率先在上海一些生产性服务业领域推行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改革试点。截至目前,已有超过12万户企业纳入试点范围。新华社评论称,增值税改革“标志着上海在破解影响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税制瓶颈方面迈出了关键性一步”。
这正反映了上海近年来抢跑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良苦用心和所作的努力。未来经济的增长需要服务业的大发展,但不可忽视的一个事实是,上海拥有雄厚的工业基础,“退二进三”并不可取。上海市浦东新区区委书记徐麟曾经说过,脱离制造业的空中楼阁式发展服务业,不是我们所需要的,“优二进三”才是我们的选择。
何谓生产性服务业?按照上海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研究课题组的定义,“生产性服务业不是直接用来消费,也不是直接可以产生效用的,它是一种中间投入而非最终产出。”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产业经济系主任芮明杰教授给出的答案更为简洁,“为生产者进行服务,为企业进行服务”的企业,都能归进生产性服务业。一个经典的例子是,在传统的啤酒制造过程中,从原料采购、啤酒生产、啤酒灌装封口、贴标签、装箱、仓储、运输等都由啤酒厂完成。如果啤酒厂为了提高效率降低成本,而将中间辅助性工序外包,那些专业做采购、灌装封口、仓储运输的公司便为啤酒厂做了服务,这就是经典意义上的生产性服务业。
现实生活中,生产性服务业可谓无处不在。根据上海市统计局的统计口径,目前生产性服务业包含制造维修、工程建筑、物流、环保等十二个大项,“这其中不但包括与工业相关的一些行业,还有为农业服务、为服务业服务的一系列子行业,几乎涵盖了社会经济各个方面。”上海市经信委一位专业人士说。目前,从事生产性服务业的企业,大致有两个不同的发展路径,一个是社会化背景企业,顺应产业链中的服务需求而生,在市场上找食,市场与客户相对分散。“这类企业的问题是,高附加值的行业几乎都被外资所垄断,比如咨询、法务、审计等;其他行业则门槛普遍较低,比如第三方物流,几辆车就能组一个物流公司,很多都在打价格战。” 基于上述发展模式,“上海的生产性服务业,出现了两个循环圈并存的发展局面”。芮明教授杰明确表示。芮明杰认为,上海生产性服务业的两个发展循环圈,一个是由跨国公司主导的制造业与生产服务活动的发展循环,一个是上海制造业企业主导、与本土生产性服务业企业互动的发展循环。显而易见,第一循环圈发展相对成熟,“跨国公司到中国投资制造业后,发现本土既有服务水平达不到其生产性服务的要求,很自然地会去寻求生产性服务业跨国公司的合作。”
有不少本土企业试图进入这个循环圈,其主要路径是依附于跨国公司的产业链,并接受跨国公司的培训,在满足跨国公司需求的基础上,发展自身实力。然而,这条路上颇多艰辛。2008年初,东方国际集团旗下原先主营国际货运代理的上海经贸国际货运实业公司开始酝酿转型,凭借其仓储物流方面的技术设施和经营管理经验,决定转向嵌入生产环节的工厂物流行业。
“我们第一个单子就是去竞标飞利浦灯泡业务的工厂内物流,现在想来可以说是无知者无畏,不就是管个仓库、搞个配送,能有多难?”经贸货运总经理陈云亮回忆说。但实际难度大大超乎其想象。飞利浦灯泡业务拥有9个生产车间,30条生产线,生产1500多种产品,设计几万个零部件,其中有危险品、放射品,有固态、液态、气态,可以说是覆盖了整座工厂生产经营活动的物流。2008年2月28日竞标成功, 50多人的项目小组29日进驻工厂仓库,飞利浦便对其各项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这让初次涉足工厂物流的小组团队,熬过了整整2个月的适应期,几乎天天忙得通宵达旦。
这2个月的历练,让项目小组团队累脱了一层皮,但也使其迅速熟悉并掌握了成熟的工厂物流管理技术,以此为契机,他们又先后与联合利华、博世等企业合作。作为东方国际集团的2级企业,公司年营业额达到10亿元左右,利润额达到2000万元。“现在工厂及综合物流已经占到了公司营业额的48%,毛利率达到了20%,也是我们的主要利润来源。”陈云亮表示。在进入这个循环的过程中,本土企业往往会遇到人才、语言、文化背景等各方面的掣肘,“我们现在所有开展的业务,甲方基本上是属地化管理,和我们接触的都是本地人或者华裔背景,如果真的是老外做主管,还是很困难的。”陈云亮坦诚。
相关资讯 [ 关键词: 服务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