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模式之“术”
价值创造、收益获取、内部资源能力和合作生态是四个必备要素。大多企业“每样都有,样样不精”,只能在商海中随波逐流,甚至沦陷。这些企业得以生存甚至壮大依靠的是机遇,而不是商业模式,甚至都不能算是战略。
这些企业的老板奉行的是草莽式经营,拥有的是赌徒心态,玩的是勇,而不是巧。讽刺的是,这种玩法里,市场只会传颂成功者的风光,而忘记了多少失败者被拍在了沙滩上,于是,一批又一批的勇者前赴后继,市场变得异常惨烈而悲壮。我们期待看到市场的探索者,但请记住一定是有思考的探索者,如果一味埋头向前,就好比清兵抗击八国联军,面对洋枪洋炮,在衣服上写个“勇”字就往前冲,白白断送了性命。
90年代很多企业还是大而全,企业之争,比的是自己的特长,只要“以己之长,克彼之短”,就能攻城略地。敌人都不强大时,好一点也就好了很多,那时,甚至不需要要素的联动就能无往不利。这时的成功企业往往是“每样都有,一样独好”,算是进入了“术”的层面。这是商业模式兴起之初大多数企业所触及的层次。有意思的是,许多的实践者或咨询师误以为这就是商业模式,当前的众多观点都是以此为线索的。按照四要素进行分析,这些观点主张的商业模式无外乎以下四种:
1.内部资源能力模式
为企业吸纳优质资源(资本、核心团队及无形资产等等),对已经拥有的资源进行管理,并形成特有组织能力。优质管理外化的结果可能体现在产品创新上,可能体现在成本控制上,也可能体现在市场开拓上。当前风靡中国的稻盛和夫管理思想,神髓上强调敬天爱人,形态上使用阿米巴经营模式,这些都是对于企业内部资源能力的塑造。
2. 收益获取模式
这种模式有几种典型玩法,但说到底,都是企业放弃产品的部分收益,转而依靠其余收益。如某类产品太贵,企业可将其出租,并通过收取每次使用的费用获取收益;或企业放弃从直接的产品出售上获取收益,转而依靠产品性能对于客户的体验效果来收费,例如,节能产品的生产商可以从客户能耗的节约中提成;或企业放弃从产品直接消费者处获得的收益,转而依靠其余衍生消费者的购买,这就意味着形成了“交叉支付”,例如,互联网企业可提供免费服务,并在此基础上将其形成的“黏性客户”向第三方出售。
3.价值创造模式
企业有效利用现有资源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打造了客户关于消费的独特体验,甚至能够形成黏性,获得高溢价,保证该模式持续稳定运转。这一模式里,企业利用的是现有资源,只是重新动动脑筋,精确关注市场导向,把积木搭成了消费者需要的新形状。如B2C企业利用极低的销售成本和库存管理形成无限多的消费选择,画出了一条“长尾”,最大程度上直击了每一个消费群体。又如,蓝海战略主张改变消费者对于产业和产品的即有概念,创造全新的价值体验,在独特的竞争空间形成相对优势。
4.外部合作生态模式
企业与合作伙伴,形成稳定、高效、精简的合作关系,降低购买成本和交易成本,形成优势终端产品。这种模式里,企业不需要深耕内部资源,拓展自身能力,也不需要以顾客需求为导向进行特有的价值创造,仅仅需要寻找互补型的伙伴,在此基础上产出的终端产品自然就具有优势。典型的模式是以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本土企业以市场换外国企业技术的“不对称战略联盟”。这时的市场,是去个性化的,经济环境是短缺经济,所以,只要生产出产品,自然就有销路,而结盟的目的要么是联合产出那种某方无法单独生产的产品,要么是通过合作实现从产品到渠道的输送。
相关资讯 [ 关键词: 商业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