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思商学院 > 商业模式 > 正文

海航并购生存模式 腾挪间高资产增值

2012-03-29 11:39来源:销售与管理字号:小

全面开花 平摊风险?

    在南下北上、东进西拓的激进式扩张收购过程中,海航集团深谙其资本运作的黄金法则。海航内部人士称:“像海航集团这样的企业,缺的不是钱而是资产,没有资产的海航是痛苦的,有资产就有了融资渠道。”

    经济分析师如是解释:“海航如此大规模地扩张收购,融资仅仅只是其中一个目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资本市场的成熟,这些大的集团不可能靠自己的积累来实现一点一点的扩张,实现快速的扩张基本都是靠并购,这样可以拿到更多的资源,只要有了资源,才能有玩转资本的底气。”但也有分析人士对海航的快速并购策略表示怀疑,认为其快速的扩张并购会造成资金长期紧缺,目前的融资环境更加剧了海航集团方面的压力。

    面对此种质疑,也有分析人士表达了不同的观点,认为海航集团的并购资金渠道来源相对丰富:一方面,海航集团内部存在“互补式”的资金链,由于海航集团内部的资金流通相对顺畅,海航集团通过资产换置进行不同子公司之间的资金转换,筹集并购资金;另一方面,海航集团以并购获取新的资产,再利用新的资产融资、发行债券获取更多的并购资金,为下一次并购做资本支持。

    另有知情人士表示,海航集团现在将自己视为一个大的投资基金,海航集团旗下有一家名为海航资本控股有限公司的金融公司,该公司可以开展投资银行、租赁、保险、信托、证券、基金、融资担保等多项金融业务。目前这些金融业务,都在为海航集团提供融资服务,他们很大一部分工作压力就在于不断为集团的并购筹集资金。例如,海航集团旗下的渤海信托公司近年来就发行过多期信托计划,用于海航系的项目运营或对外并购。

    海航集团作为一个大的投资平台,相比小的投资基金,具有更高的可行度。同时由于海航集团具有产业背景,在其开展并购时,常常向并购对象承诺,可以为其带来市场商机和新的业务,这也为海航能在市场上成功并购一些优质项目提供了帮助。陈峰日前也表示,海航的产业链比较宽,除了物流其他产业基本上都是赚钱的,这行不行那行行,好好坏坏,天下事原本如此。

    大肆并购只不过是海航集团彰显其资本运作的冰山一隅。海航集团收购的各领域之间看似联系不大,但是如果把这些并购的领域集中到一起,就会发现这其中的关系错综复杂,并且紧密相连。就像海航集团旗下的地产业务和航空业务就是互相促进的,机场可以养地,海航集团大量购买机场附近的土地也就是豪赌其资产升值,只买地不开发,所以说海航地产局被认为是一场看不懂的迷局。而海航置业的主要管理层不是来自地产领域的专业人士,而是以资本运作高手为主。海航大量土地资产储备,反过来又成为海航集团资本运作和支撑上市公司业绩的基石。

    举个例子,2004年到2005年,集团下属海南航空及西安民生投入6亿多元参与北京科航大厦项目前期建设,然后分别于2007年底和2008年将工程以成本价转让给海航集团。到2008年12月,海南航空又以17.28亿元的价格向集团收购了科航大厦95%的股权。

    上市公司海南航空因此于2008年再度爆出14.24亿元巨亏,而海航集团业绩则从巨亏转为盈利9699万元,并得以在随后发行了28亿元公司债,拯救了因大新华航空上市失败而濒临断裂的资金链——这只是海航集团复杂资本动作的冰山一角,东墙和西墙的腾挪之间,几乎无需经营便可轻易地获取高额资产增值溢价,海航集团遍地开花的收购模式令尝到甜头的高层欲罢不能,并将这种模式演绎到极致。

    海航快速扩张的原因,实际是不断用20%的资本去控制别人100%的资产,然后进行托管经营,以100%的资产向银行或信托公司进行质押贷款,资金越滚越大,等到一次资产泡沫最大时就出手,把以前所有的窟窿都补回来。但是,无论技术、资金或市场,目前多数中国民企都没有能力驾驭“多元化”野马,这种“短平快”的发展模式是否可持续,海航的未来仍然受到质疑。

(责任编辑:新不颖)
转载声明:谋思网转载此文的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并不表明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请读者自行甄别,以防风险。
推荐阅读
谋思资讯有部分内容或图片来源于互联网,内容和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问题敬请告知,我们会立即处理。


关于谋思网联系我们帮助中心服务条款隐私声明法律声明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0-2024 imosi.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