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的灵魂
低调而神秘的张小龙是微信的灵魂,他将自己的特质不自觉地注入微信。曾鸣评价:“小龙不说话,你看不出来他是什么青年;但一开口,就是十足的文艺青年。”这个人成名很早,上个世纪,他就是中国顶级的程序员,一个人完成了Foxmail的前三个版本。Foxmail如此受到欢迎,以至于他不得不外放了语言包,让各种忠实粉丝翻译为十几种语言。后来他负责研发的QQ邮箱是当时腾讯内部唯一的七星级产品。
有人曾用相当写意的语言描述:除了每周一次的网球,和每天深夜的音乐,张小龙没有什么别的嗜好。程序员时代的烟瘾一直保持了下来,他是广州深夜里最大的Kent消费者,“沉默到像谜一样的男人。”腾讯以注重用户体验著称,张小龙又是腾讯的极致,他把准确的用户需求称为一种“暗流”,要发现这些“暗流”,并用合理的方式,在适当的时候呈现出来。
看似微信在满足用户的交友和沟通需求,但这并非真正的“暗流”。微博、聚会、QQ、婚恋网站,认识新朋友有很多种方式,甚至可以直接提供给用户一个名单。张小龙认为,产品背后真正的需求来自“人性”。他努力探寻“人性”,找到那些真正的用户需求。比如摇一摇,为什么大家乐此不疲?男人为何每天都浪费这么多生物能在这事上,而且很多人还是在做无用功?其实他并没有找到女孩子,这种搭讪的成功率也很低。“它在满足人类内心的孤独感。”他说。
曾有宅男产品经理对“摇一摇”感到负疚,因为这可能让女性用户遭到骚扰,实际上很多女性很享受被搜到被搭讪的感觉。张小龙推荐给产品经理们一本书《女性的缘起》,“如果你们对女性的心理研究不透彻的话,你就损失了一半的用户。”对他来说,更重要的是观察当下,先观察到那股暗流,再依此设计产品。他极其敏感,半年前,刘乐君和邹浩吃饭时试用一个程序,互碰了一下手机,这个动作被他看到,就想到用一个动作建立一种关系,完成陌生人之间的交友,后来就有了“摇一摇”。
这些灵感来自一番艰难的“进化”,甚至有人说,张小龙是“另一个马化腾”。准备做QQ邮箱时,“前面一年半快两年是很痛苦的,试了几个路都做不通。”腾讯董事局主席马化腾回忆。当时腾讯急迫地需要一款邮箱产品来对抗MSN的Hotmail,谷歌推出了划时代的产品Gmail,全世界的互联网公司都在疯狂模仿。让人大跌眼镜的是,他们用最顶尖的技术做出的是一款既笨重、速度又超慢的产品,在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张小龙也没有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2006年底,他们决定放弃之前的思路,转型做一个轻便、精简版本。到2007年春天,解决了速度问题。随后,一系列基于互联网应用的创新陆续出手,QQ邮箱团队在2008年居然发现了400多个创新点,其中一个让QQ邮箱获得广泛口碑的创新是对大容量附件的发送功能,与其它邮箱通常只能发送5M左右的附件不同,QQ邮箱将附件容量扩大到1G,这一功能获得许多办公室白领的欢迎。张小龙此时“升华”了他的产品理念,在邮箱中做了一个幼稚得让人大跌眼镜的功能—漂流瓶,没想到这个功能每天产生几亿次互动。这让张小龙常有冥冥注定之感,就像腾讯广州研发中心墙上那幅画。当时决定在墙上画一片大海,觉得太单调加上一个瓶子,纯属偶然。
“小龙的灵感来自他多年对产品的潜心研究。”曾鸣说这话前一刻钟,张小龙刚刚提到马尔科西姆的《异类:不一样的成功启示录》,他最欣赏其中关于“1万小时定律”,一个人必须经过超过1万小时的训练才能达到一定的专业高度。不仅是他,整个团队在邮箱时期就有“1110军令”—阅读1000条用户反馈,阅读100个产品博客、做10个CE(用户调查)—每个产品经理必须遵守。曾鸣说,“这已经是广州研发中心的习惯,其实接触的远远大于这个数量,关注产品多了才能对产品产生感觉。”
微信没有规划,张小龙很坦然:“我不知道半年后要做什么。如果我告诉你有,要警惕我在骗你;或者我的团队在半年内没有任何进步,还停留在半年前的水平。”后来QQ邮箱做了手机版,一些无线互联网通讯产品开始出现,但都让他觉得不够“爽”。他想做一款自己满意的产品,与管理层一拍即合,马化腾立即同意,并取名“微信”。
张小龙有着更深层次的追求——把产品做成一件艺术品。“中国互联网产品的制造能力很强,什么样的产品都能做出来,但我不想互联网也成为像东莞那样的世界制造工厂。”
做邮箱时他曾因为喜欢《蓝莲花》买下版权放在邮箱入口处;现在更进一步,在启动页面放上一张迈克尔·杰克逊的照片,并附上“你说我是错的,那你最好证明你是对的。”或许这是他对微信模仿KIK的批评的回应。他排斥种种“限制”。就像他不刻意区分用户群基于熟人还是陌生人关系,不介意微信“一夜情利器”的评论,仅是提供功能任由用户发挥;有人质疑,3.5版本新增兔斯基表情太过低龄幼稚,他认为既然是美的就没有年龄界限,“兔斯基流行这么多年,一套同等水平的表情不是说做就做得出来的。”
相关资讯 [ 关键词: 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