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思商学院 > 战略管理 > 正文

青岛啤酒版图外扩:内外向集成国际化

2011-12-28 10:30来源:商界评论字号:小

换手练兵从国内开始

    青啤在多年前提出了“换手理论”,先用“右手”开拓国内市场,用稍弱的“左手”做国际市场,等国内市场成熟就要换手,用右手做大国际市场。曾经,在国内市场青啤也有些慌乱。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的大收购,就让青啤一度消化不良。青啤走的是外延扩展法,强调外延扩张,强调对增量资本的投入。通过在大陆、香港两地上市,借力资本运作走增量资本扩张道路。这样做的不良后果就是导致经济过热,企业被迅速催肥。

    这种模式在经济起步初期有特定意义,可以使得经济总量迅速做大,企业规模快速成长。但是在扩张达到一定规模后,效益和产出存在一个拐点,因为资本化的收益是边际效益递减的。在这里要区别两个概念:增长与发展,二者处于边际效益递减曲线上的不同位置,投入与产出的对比的差距比较大。青啤的成长过程很明显地说明了这个问题。2001年,青啤前掌门人彭作义意外去世,彼时的青啤正处于猛烈收购扩张后的消化不良状态,需要由内到外整合。青啤吃得多,却不见有多壮实。此后几年,竞争对手雪花啤酒的产量渐渐追上了青啤,并且随即反超。

    金志国接手青啤后,青啤开始调整,他要将一个“小土豆”整合成一个“大土豆”。有内部的品牌与产能的整合,也有外部的投资方入驻。整合时期的青啤进行了产品结构、品牌结构、组织结构和价值链结构的调整,而且这种调整一直在不断优化。推出超高端纯生,产品线不断延长;品牌做减法,从100多个品牌到“一个主品牌,三个副品牌”;优化内部组织结构、管理结构、渠道结构……这些是青岛啤酒结构性竞争优势的深化与重构。

    须知,市场的竞争已经不再固守传统的单点优势,而是从产品创新、品牌运作、营销整合、渠道深耕、内部组织结构、价值链、规模经济以及有效的全球资源配置等全方位的较量。这最终会产生一种“强链合效应”,并凸显出在市场上的“结构性竞争优势”。

    在外部,青啤又牵手了国际啤酒巨头。2002年,美国最大啤酒制造商AB啤酒(安海斯·布希公司)成为青啤的战略投资者。AB啤酒带来先进的市场管理、公司治理模式、生产技术等资源,使青啤的核心竞争力和盈利能力大为提高。对青啤来说,AB啤酒的进入,其先进的管理经验与模式远比带来的资金更具诱惑力,这其中最让青啤受益的是更为精细化的管理模式与生产操作流程。长期以来,青啤无论从原料的筛选,还是到发酵酿造的各个环节,都有一套完整严谨的操作规程。但是,在与美国AB公司的实践交流中,青啤发现,AB啤酒的操作规程远比他们做得更细。

    资本的国际化之后,青啤从品牌上溯到营销、生产,都有了国际化元素。借助国外投资者的支持,青啤迈过了资本投入边际效益递减的拐点,大步地进入了全球啤酒行业前十。

    事实上,国内市场上充斥着诸多中外品牌,本身就是一个国际化的市场。而且,就竞争的程度来说,国内市场也比海外市场有过之而无不及。这正是青啤“内向国际化”的右手动作,其效果令人为之侧目——连续多年稳居行业领导者之位。尽管当前整体规模并非行业第一,但其净利润和吨酒利润却一直领先于同行;同时,企业的系统竞争力、国际化运营能力也飞速提升,从而被业界人士和资本市场所肯定。

    一个在中国市场都难以立足的公司,往往也难以征战欧美,在成熟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如同投资区位选择上的由近及远,投资规模上的由小到大,不同的海外市场进入模式也为企业提供了“渐进式”国际化的种种选项:比如先出口,后投资;先合资,再独资;先小规模新建,再大规模并购——其原则无外乎稳扎稳打,次第推进,先易后难,边做边学。

(责任编辑:新不颖)
转载声明:谋思网转载此文的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并不表明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请读者自行甄别,以防风险。
推荐阅读
谋思资讯有部分内容或图片来源于互联网,内容和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问题敬请告知,我们会立即处理。


关于谋思网联系我们帮助中心服务条款隐私声明法律声明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0-2024 imosi.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