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深莫测的出题人
我参加过某公司的面试,其中确有心理测评阶段,测试方式为笔试。所谓的“心理测试题”,如果在平时娱乐活动中遇到,多数人会一笑了之。在应聘这种严肃情况下,估计还真没几人笑得出来。或许,只有被真正测试过(区别于娱乐性质),你才知道,某些心理测题表面披着“科学”的外衣,实际上荒诞不经!
我清楚记得,那次应聘中的大部分心理测试题,以及我事后的感受:
你喜欢吃哪种水果?选“草莓”得分最低,选“橘子”得分最高,中间是苹果、西瓜什么的——从健康的角度看,苹果适合绝大部分人,而橘子吃多了明显上火。
你平时休闲最常去的地方?选“郊外”得分最低,选“卡拉OK厅”得分最高——智商正常的人,都会怀疑是不是颠倒了?
你最欣赏的他人类型?选“才华横溢者”得分最低,选“性格豪放者”得分最高——某些不走正道的人,性格也相当豪放哦。
夏天你选择什么方式解暑?选择“游泳”得分低,选“开空调”得分最高——培养职业病患者?
哪个是你随身必带的物品?选择“打火机”得分低,选“手机”得分最高——如果不欢迎吸烟者,明文规定岂不更简单?
你喜欢的出行方式?选择“火车”得分最低,选“步行”得分最高——从上海到北京出差,我必须步行去吗?
你希望拥有哪个位置的别墅?选择“湖边”得分最低,选“市中心”得分最高——就说公司不希望员工上班迟到好了呗!
你更愿意在哪个城市生活?选择“丽江”得零分,选“上海”或“北京”得分较高——到底指的是“工作”还是“生活”?
假设下列动物你都讨厌,但你可以容忍谁?选择“蛇”得零分,选“苍蝇”得高分——蛇还可以关在笼子里,苍蝇行么?
你最喜欢的颜色是?选择“紫”或“黑”得分低,选择“红”或“黄”得分高——公司产品可以只有红色和黄色吗?
好的心理测试,照理说应该引导公司成员去追求更多的工作满足感,以拥有较出色的工作表现,最终提高生产力。如果职场上的心理测评,仅仅是为了展示某一小部分人的爱好,那么,我想被测评的人,也可以理直气壮地对质一句:请问,有什么题目可以测出,出题人的思维符合职场发展正确方向呢?
心理测评难打“假”
这两年,有些企业招人先测评,让求职人员一个一个过筛子,一是为了看看招聘对象中有没有偏执的“一根筋”,招进来会不会给单位找麻烦;二是为了以岗取人,让应聘人员和岗位更匹配。还有些单位连考察干部也要花钱请专业机构测评,看看选中的干部是足智多谋的诸葛亮,还是言过其实的马谡?
实事求是地说,人才心理测评确有一定的科学依据,专业人士所出的题目都有相应的理论做依托。但是,测评是测试者和被测者两方面的配合与互动,对方搀假,真的假的一起说,测评师再有本事也爱莫能助。
对测评两眼一抹黑的老实人,在限定的时间内,不管是和测评师对话,还是答题,来不及过多地粉饰自己的答案,怎么想的怎么说,实实在在的答案,就是他的真实心理。这种测评,应该说基本真实,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对一些“训练有素”的人,就另当别论。
我的一个亲戚就参加过这样一个测评。某人才测评中心给他们公司7个中层干部测评,结果出来之后,7个人中,心眼最小、胆子最小、最怵头人际关系的他,成绩居然是A,其他人都是B。更可笑的是,测评师对他这个“两小一怵”,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平易近人,有魄力,善于沟通,有统领全局的眼光和意识,建议委以重任”一个奇才就这么轻而易举地在测评师笔下诞生了。当然,他们单位最后没有采纳测评师的建议,他也没能统领全局,还是该干什么干什么。
但有一点我搞不明白,心理测评的结果为什么会失真?还是他自己道出缘由:“知道玩麻将牌的诀窍不?学会记牌,赢的机会就多。心理测评也是这个路子。现在这方面的书不少,各个阶层的人应该用什么样的心理处理问题,例子有的是,只要平时多关注,善于融会贯通地对号入座,什么样的心理测试都不在话下。”我的天,这不成纸上谈兵了?他的话虽然有点吹牛,但折射了心理测评的可信度并不是百分之百。从此,我对人才心理测评之类的东西,只做参考,不再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