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思商学院 > 战略管理 > 正文

东软集团二十年“产权蝶变”路

2011-10-26 14:09来源:经理人字号:小

  2011年6月11日,东软成立二十周年庆典在沈阳拉开序幕。

  此前两个月,东软集团管理层持股公司“慧旭科技”宣告清盘解散,这意味着占总股份数17.17%的2.11亿股东软集团股票,进入了以董事长刘积仁为代表的137位管理层个人账户。东软集团的产权改制至此划上了一个完满的句号。

  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算是东软二十周年之际,管理层获得的一份“厚礼”吧。

  “3万元、3个人、3台286电脑”,这是耳熟能详的东软创业故事。二十年的创业历程,刘积仁将一个偏居东北一隅的校办企业,打造成了一个年收入50亿元、年净利润5亿元、总市值超过120亿元的大型软件企业。同时,刘积仁的贡献,也为以自己为代表的管理层,赢得了超过20亿元股票市值的财富。

  可以说,东软二十年发展史,也是东软的产权改革史。跟联想与TCL一样,刘积仁以国企职业经理人的身份,最终获得了企业的部分产权。

  通过对比我们发现,东软的产权改革路径,既不同于TCL的“超额盈利奖励换取股权”模式,也不同于联想的“‘分红权-股权’两步走”模式,而且联想的产权改革至今依然停留在控股公司层面,而东软的产权改革则更进一步走到了“集团整体上市、管理层直接持股”的层面。

  因而,刘积仁主导的东软集团产权改革,成为了继联想、TCL之后又一个新标杆与样本。

  那么,东软是如何完成“产权蝶变”的?

创业初期的改制试水

  在东软集团的官方介绍里,1991年6月,是自己的正式诞生日期,那年因被日本生产汽车音响的阿尔派相中,东软正式步入了商业化的进程。

  而刘积仁真正的创业时间,却可追溯到1988年。当时,刚从美国留学归来的年仅32岁的计算机博士刘积仁,连同两位年轻教师赵宏、刘晓铭,获得3万元科研经费,在东北工学院(东北大学前身)计算机系的一个研究室(后升级为软件中心),操持着3台286电脑,开始捣鼓起了软件编程。几乎同一时间,日后创立用友的王文京,也在中关村干着软件个体户的活。

  最初的几年可谓乏善可陈,仅有的业务就是给辽宁抚顺铝厂提供一些软件编程服务。直到1991年6月,日本阿尔派株式会社看中了刘积仁团队的软件开发能力,于是给其带来大量业务,进而双方又组建了合资企业。

  邓小平1992年南巡讲话以后,一度中断的企业股份制改革试点重新启动,其标志性事件便是该年5月国家体改委发布《股份制企业试点办法》。刘积仁抓住了国家鼓励高技术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的机会。他对《经理人》说:“1992年我们就让员工成为股东,那个时候大家集资入股,一块钱一股。一开始员工持股比例是25%,后来经过融资摊薄到了10%.”

  接下来的1993年,在刘积仁的主导下,由东北大学软件中心、阿尔派株式会社,并引入了建行沈阳信托投资股份有限公司等共同发起,又将合资企业改制成了股份有限公司。通过这次改制,东软的内部职工获得了10%的股份。

  对于这次试水性的改制,刘积仁将其归结于自己“幸运”抓住了机会。“要让公司成为更有激情的公司,一个管理架构比较新颖的公司。当时的想法就是,每位员工都拥有公司的股份,是公司的主人。”而且这种幸运一直延续到了三年后的A股上市。

  自1993年起东软股份的收入与利润皆获得大幅增长,收入连续三年分别为1860万元、2871万元、4769万元,净利润分别为190万元、452万元、1038万元。这种业绩的高速增长使得东软股份于1996年6月在A股成功上市,成为第一家上市软件企业。

  当然,在当时的A股上市政策条件下,如果没有提前几年的股份制改造,即使有业绩的高速增长也是无助于事的,因为企业改制股份公司之后,还要经过几年的券商辅导期并获得上市指标才可能实现。

  1996年东软股份上市之时,内部职工一共拥有400万股股票,上市后持股比例稀释为7.27%。当时总共只有199名员工的东软几乎是全员持股,刘积仁本人获得32800股,占比0.06%。

(责任编辑:新不颖)
转载声明:谋思网转载此文的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并不表明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请读者自行甄别,以防风险。
推荐阅读
谋思资讯有部分内容或图片来源于互联网,内容和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问题敬请告知,我们会立即处理。


关于谋思网联系我们帮助中心服务条款隐私声明法律声明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0-2024 imosi.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