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企业参与其中
在调查中发现,目前国内碳交易所的投资者当中不乏民营企业。
陕西环境权交易所董事长张介维透露,该所最初就是民营企业天财控股有限公司发起成立的。大连环境交易所的大股东大连东达环境集团有限公司,也是民营企业。曾被媒体广泛报道的山东单县碳交易所的投资者,是民营企业广州长和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该公司是具有多年生产和经营电力节能产品和电力节能项目的企业股东。单县碳交易所所董事长、广州长和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盖天仲说,投资建立碳交易所并非一时冲动,而是他们发现生产型企业即使政府没有要求节能减排,企业也有减排需求。因为引入节能技术,可以大大降低企业生产成本。而由此产生的节能减排量,还可以再交易,就可以获得一笔额外的收益,“何乐而不为”。在此过程中,碳交易所恰好可以为碳减排的买卖双方搭建平台。
碳交易制度呼唤“顶层设计”
有专家告诫:“全国不需要那么多碳交易所,各地都在建是一种资源浪费。”但很多投资者表示,更多的是要在今后规模巨大的碳交易市场上分一杯羹,并不一定有意争夺全国碳交易中心。
张介维认为,即使最后全国形成一两个碳交易中心,也需要建立一些区域中心:“任何事情不能走向两个极端。碳交易所太少会形成垄断,太多就乱了,建立区域中心可能是比较合适的。”
洲际交易所集团旗下的子公司欧洲气候交易所是全球最大的碳交易所,洲际交易所集团大中国区董事总经理黄杰夫认为,从根本上讲,目前交易所数量的多少并不是一个问题,这些交易所可以开展市场化的竞争,做得好的自然会脱颖而出。
广州产权交易所、广州环境资源交易所总裁李正希指出,目前我国碳交易所建设的问题正在于——条块分割的行政体制与开放的市场机制的矛盾。
中国人民大学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研究所所长杨志分析认为,探索创新建立国内碳交易体系,根本应在于国家层面对碳交易制度的“顶层设计”,以稳步推进在全国更大范围内开展碳排放交易,为逐步建立全国范围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