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资讯 > 资产项目 > 正文

浅析中国碳交易市场将如何布局发展

2011-10-25 14:03来源:瞭望新闻周刊字号:小

  据统计,我国目前正在筹建的碳交易所已达100多家。所谓“碳交易”,是指为促进全球温室气体减排,减少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所采用的市场机制。其基本原理是,合同的一方支付另一方获得碳减排额,买方可以将购得的减排额用于减缓温室效应从而实现其减排的目标。

碳交易谋变

  据世界银行预测,全球碳交易总额2020年有望达到3.5万亿美元,从而超过石油市场成为世界第一大交易市场。

我国碳交易所多跟风且模式雷同

  2008年7月16日,国家发改委决定成立碳交易所。此后两个月内,北京环境交易所、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天津排放权交易所相继成立。其他各地碳交易所建设步伐也随之加快。虽然各地交易所名称不一,但大多带有“环境”字眼,而因为其他交易都不会像碳交易规模这么大,所以这些交易所实质上都属于碳交易所。

  据了解,我国目前已成立的碳交易所比较常见的模式是:依托各地产权交易所成立,实力雄厚的国有企业入股。业内人士透露,各地产权交易所相互模仿,因此“有多少产权交易所就可能有多少碳交易所”。如果如此,酝酿中的碳交易所数量可能更多。而根据国际经验,一般一个国家或地区只有一两家比较成熟的碳交易所。

  京津沪三大碳交易所成立以来,都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经营业绩均不尽如人意。即使盈利,主要利润来源也非碳交易。

  目前从根本上说,中国没有自己的“碳”可供交易,目前三大交易所也都各自在如何开展碳交易方面进行探索。

  我国碳交易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我国和发达国家间的CDM(清洁发展机制)项目;二是国内企业的自愿减排项目(VER),就是一些机构或个人出于企业形象或社会责任的考虑,购买一些指标来抵消日常经营和活动中的碳排放。业内人士坦言,由于没有强制性,此项业务量“微不足道”。因为目前我国尚未赋予碳排放权商品属性,也没有形成碳排放权的分配机制。

  但即使是CDM项目的交易,国内碳交易所插手也不容易。北京环境交易所董事长唐茂松说,“(相对于国际买家)国内的环境交易所作为一个已成型的一级市场(CDM)的后入者,在这个链条中交易所扮演的只是一个补充角色,并不居于主导地位。”

  奥地利气候减排贸易公司是中国CDM项目市场上的国际买家,该公司清洁发展机制亚洲业务总监张燕平表示,中国的碳市场已经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游戏规则,比如,CDM项目的买家在中国国家发改委都有登记,卖家可以从发改委网站上了解买家信息,并直接与其联系。同时,早期接触CDM项目的开发商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渠道,他们会向买家提供项目信息。

趋势的诱惑

  对国内纷纷上马的碳交易所,曾经担任北京环境交易所副总经理的王毅刚认为,这种热情源于两股冲动的一拍即合——地方政府成为碳金融中心的冲动和各地产权交易所寻找方向和出路的冲动。

  碳金融是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各种金融制度安排和金融交易活动,现阶段碳金融主要是依托碳交易的金融活动,包括金融机构绿色信贷、碳排放权及其衍生品的交易和投资、低碳项目开发的投融资及其他相关的金融活动。

  王毅刚说,成为碳金融中心的好处在于可以形成碳金融资本的集聚和集中。这样,资本集中、产业发展、技术发展、机构设立,一个产业就出来了。“碳市场本身的规模可能不见得像传说中那么大,但其背后的新能源产业的规模可能是碳市场规模的10到15倍,甚至20倍。”

  他解释说,碳市场的价值是能源市场激励的价值。因为碳价实际上是新能源利润的价值,即新能源从不赚钱到赚钱体现为碳价。一般来说,一个行业价值的5%~8%左右是利润,碳市场规模乘以这个百分比的倒数,即10或15,甚至20倍以上,才代表它背后的新能源产业的当年产值规模,如果考虑投资规模数字就更大了,需要再乘以10~15。

  业内人士指出,很多时候,建立碳交易所也是地方政府为了表明一种姿态,表明自己在节能减排方面有所作为。毕竟,节能减排有时会与地方经济发展速度产生冲突,很多地方并不情愿。于是,先挂个牌,抢个概念,万一有什么事能集聚资源,就成为进退之间的一种平衡。

  “另一方面,产权交易所目前的日子苦乐不均,”王毅刚说,“因此他们希望碳交易所能够成为一个新的增长点。”

(责任编辑:国新)
免责声明:谋思网转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表明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不构成投资建议。请读者自行甄别,以防风险。
推荐阅读
谋思资讯有部分内容或图片来源于互联网,内容和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问题敬请告知,我们会立即处理。


关于谋思网联系我们帮助中心服务条款隐私声明法律声明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0-2024 imosi.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