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思商学院 > 艺术·文化 > 正文

要恢复中国被腰斩的民间慈善传统

2011-07-22 10:28来源:金融时报字号:小

  每每看到有关陈光标的报道,都对他的行为艺术钦佩有加。纵使你我腰缠万贯,也万万想不到去台湾派发红包;而陈光标在盈江与灾民手举捐款合影,大家齐齐伸手高举着人民币,在陈光标的带领下高喊:“感谢解放军!感谢党!感谢政府!”,更是将中国慈善的想象力推到了极致,与将喜马拉雅山炸个口子,引入暖湿气流将中国的沙漠变绿洲有异曲同工之妙。有人鞭挞其为暴力慈善,殊不知,包括施主陈光标在内,可能真的有人发自肺腑。我曾经跟随一个关爱老兵的志愿者组织采访,那些参加过抗战,如今贫病交加,生活无着的老兵,接到网友自发捐赠的钱物时,忙不迭地感谢党和政府关怀。

  无论你喜欢与否,这是中国民间慈善常见的联想模式,可以用一个无比温暖的口号概括:有困难,找组织。而陈光标本人早就当众表白,作为党的改革开放的受益者,要坚决做到为党和政府分担重任。至于组织是否愿意被依靠,担子是轻还是重,只有摸着石头随机应变了。毕竟,在国家越来越富,百姓越来越穷的年代,草民抵抗天灾人祸的能力已经大大降低,有无数种打击可以让你沉底,伪慈善总比没慈善好,暴力慈善总比哭诉无门好。真到山穷水尽之际,有人愿意伸个援手,哪怕打了左脸,你还愿意送上右脸。曾经到孤儿寄养机构做短暂的义工,抱着兔唇和先天脏器缺失的宝宝无比痛惜,自己只能提供几包纸尿布和奶粉,无法筹措高昂的手术费用,如果此时有人捐助,从此给孩子一条生路,不怕捧着钞票三拜九叩,三呼万岁。被暴力的不是我们的精神,而是社会日益脆弱的生存保障体系,夫复何言?

  其实暴力慈善与暴发年代,堪称珠联璧合。中国原本是慈善之邦,民国时期,独立的民间慈善更有相当高的水准。前朝遗老、政要夫人、贤明乡绅,农工小贩,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只是1949年以后,有产阶级一度消亡,民间慈善且随之偃旗息鼓。原有的民间慈善组织或被停办,或被政府接管,因为救济福利事业从此“不再是统治阶级欺骗与麻醉人民的装饰品,也不再是少数热心人士的孤军苦斗”。上世纪70年代初,上海的一位工人向灾区汇出了200元捐款,还因为往社会主义脸上抹了黑,遭到组织严厉批评。

  于是,在50后、60后、70后的三代儿时记忆里,没有慈善,只有好人好事,连带踊跃捐款捐物,所谓响应党的号召,约等于单位扣你钱没商量。只不过早先大家都没钱,扣来扣去,哪怕扣到手软,也还是毛毛雨。摊派时代其实到今天也没有完全结束,天灾一到,单位领导照例先拍出银两,众人也得放血跟进,谁也不晓得这些捐款最终会流向何方?思想龌龊的我辈还常常心痛那是缴过高额税收的钱,以及常常出现幻觉,一听到善款被贪污挪用,就觉得里面也有自己凑的份子。而那些有幸能够获得帮助的群众,则当然会衷心感谢党的恩情,根本轮不着陈光标们带头领唱,也当然不会联想到落后的你我头上。

  由此可见,慈善不仅仅是有钱没钱的分别,也是有心没心的界限。彼时没人能像陈光标如今这般豪气干云,可以把成堆的人民币码成垛,让灾民人手两张百元大钞招摇;但是也没有慈善萌芽所需的空气水分,哪怕是暴力慈善。既然前无古人,中国就出了个陈光标,用创造性的想象力来做慈善,惊人的慈善招法迭出,那简直是水到渠成,瓜熟蒂落的必然结果。君不见,培养个贵族都至少需要三代,中国的“富一代”们里外都披挂着名牌,还脱不去土里刨食的原生态,要恢复被腰斩的慈善传统,当然需要海纳百川,见怪不怪。假以时日,如果重新书写中国的慈善历史,陈光标未尝不会成为民间慈善绝地求生、愈挫愈勇、爱拼才赢的三个代表。而“中国首善”的时代特性如此鲜明,每个中国人都为此逃脱不了干系。

  不过,对于慈善这档子事,心里到底也还是有点拧巴,总是幻想那些无缘无故的爱,想像在连雷锋都没有出现的日子里,可以自然平和地帮人救人,不用留下日记,不会找人合影。自己心安便罢,不必成为英雄。

(责任编辑:孙铭苑)
转载声明:谋思网转载此文的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并不表明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请读者自行甄别,以防风险。
推荐阅读
谋思资讯有部分内容或图片来源于互联网,内容和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问题敬请告知,我们会立即处理。


关于谋思网联系我们帮助中心服务条款隐私声明法律声明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0-2024 imosi.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