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互联网人,我一直期待有更多中国团队能在美国市场有突破。我所在的海豚浏览器选择国际市场作为起点,第一站即硅谷开启第一个海外办公室。在国际市场一路风雨,产品获得认可,也有收获和感悟。
对微信进军美国,先谈谈业界担心的几个问题。
目前担心集中在三方面:一是华为式的遭遇可能重演,二是美国用户对中国的不信任,三是巨头面前腾讯势弱。
第一个担心,我认为华为的遭遇不大会在腾讯身上重演。华为问题在于其试图进入系统级产品市场,再考虑到思科与美国政府的关系,这道坎太高以致难以跨越。微信作为消费级产品,对手不具备强势背景,问题不会如华为那样严重。联想多少能作为这方面的佐证。
第二个担心可分为两面:一面是对中国产品的质量和安全不信任,而腾讯带着“copycat之王”的帽子Copy出来的东西就更不靠谱;另一面如张小龙所说“对于本土产品固有的推崇和自信”。
其实马化腾已回应过这个担心,问题关键是之前的中国产品不创新,抄的东西固然不如创新者的产品。这次微信带着很多创新出去,我认为大有可为。创新的产品美国用户是乐意接受的,无论来自何方。
第三个担心是微信失去QQ关系链和腾讯国内强大推广能力的支撑,同时面临Facebook、Whatsapp和Line前后夹击,尤其是Facebook。一出国门,微信成屌丝,对手个个高帅富,这一仗几无胜算。
不过,为什么是微信而不是腾讯其他产品进军美国?微信的创新性、产品性质等都决定这次的确是腾讯最好一次机会。相对国内,在美国一个好产品爆发的可能性更大。国内多少有点“渠道为王”,巨头的渠道优势可以是决定性的。而使用“用户为王”或“产品为王”来形容美国市场要更贴切,创新的微信有胜算。
另一面,直到现在美国移动即时通信市场还没绝对的赢家,Facebook Messenger也还没完全超越Yahoo Messenger。大局未定,微信有机会。
看起来,该是“不担心”了?也不是,有些建议,微信可做得更好。
极简有趣
这是张小龙提出来的,可惜当前的微信(Wechat)在美国用户面前却有点背道而驰。微信在国内已发展两年,从1.0到4.5,已累积太多功能。遍布国内网站的QR Code和公共账号,美国可没有。在环境没配合好的情况下,这些功能的存在定会让用户困惑。
这一点微信已有所动作:当用户用美国电话号码登入后,大部分与QQ相关的痕迹已被抹除,但My Account中还保留了“QQ ID”。此外,大量公共账号为中文账号,无疑给美国用户设了一道坎。
极简有趣,考虑极简先行?
注意“安全”
实话实说,“中国”两个字确实会减分,尤其当讲到“安全”和“隐私”,似乎中国人天生不守信用。用同事的话说,在美国“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是不够的,要做到“不卖能杀人的菜刀”的地步。全新的品牌,更透明的数据管理方式,更坦诚的用户和媒体沟通,都是必备。
创新制胜
或许很多国内同仁会认为这个词加诸腾讯身上很奇怪,但诸位不得不承认微信产品的精妙和创新,无人能出其右。如前所述,用好美国市场的开放环境,在产品上多些创新,为美国用户打造一个创新的微信,胜算更大。
用户才不关心创新?但美国舆论关心,用户的朋友关心。美国用户确实讨厌抄袭,Facebook poke捧红了Snapchat即是一例(这也说明Facebook在创新者面前也不过如此)。
微信到了美国,快速的网络、开放的市场环境将是大展拳脚的绝佳机会。在国内要看运营商脸色,到美国市场有更大发挥空间把已有的场景和功能做透:Live Chat,VoIP,甚至Video Chat这类美国用户喜闻乐见的场景与形态,微信可认真考虑。
开放合作
开放合作是硅谷精神之一,也是很多创业者打败巨头的武器。但这可能是国内企业最难迈的一道心坎。面对已成红海的竞争环境,合纵连横,无论在产品还是在营销层面,都值得一试。
微信最终要实现平台梦,没真正的开放长不大,抢得来用户抢不来开发者是打不败Facebook的。营销方面,找气味相投的创新企业合作Co-marketing,或到创新者云集的SXSW露露脸,也是不错的尝试。
从海豚的经验来看,我们在与Facebook、Evernote、Box.net等知名创新企业的合作中获益颇多。真正感受到开放合作的魅力与价值。作为美国市场的先行者,海豚会继续秉持开放合作的思路,与包括微信在内的国内外创新创业者共同发掘海外市场。
此外,微信对HTML5的推动作用与浏览器同样重要。如何营造一个开放的生态系统促进HTML5发展也值得大家共同探讨。
微信快跑
马化腾提到过,这场竞争是“以天来计算的”。此处不赘言,美国市场对欧洲及全球市场的号召力,早让腾讯下足了本来搏一搏。多提醒一句,微信要多多注意Facebook、Facebook Poke应对Snapchat虽以失败收场,但其中体现出来的执行力,让哪个互联网公司不胆寒。
寥寥几点,微信不难办到,大约可以治标。再多花点市场费用,在美国市场占据一席之地还是有机会。但要大成或速成,还有风险。
其一,产品品牌层面。腾讯的Copycat形象和中国公司身份,容易惹起美媒和个人博客的非议,恐将是微信跨不过去的一道坎,疲于应付。
其二,产品气质层面。微信当前发展策略是由留学生和华人用户渗透,直至切入美国主流用户。策略挺好,但有问题。查看附近的人和摇一摇当年风靡中国,现在换上一个美国白人或黑人用户Shake半小时或Look Around了一把,全是黄皮肤——会是什么感觉?这种华人气息浓厚的社区将不少美国主流用户拒之门外。
其三,产品策略层面。进入美国市场,换了个环境。用户的文化背景和习惯有非常大不同。强行将微信已有功能不分青红皂白一股脑推给用户,很可能适得其反,逼着用户放弃,同时也失去了解用户真实需求的机会。
无解?腾讯或许该大胆一点,一下子极简到底。
隐蔽投资或注册一个创业小公司,捎上微信团队的核心技术和创新能力,扔掉腾讯、QQ和微信的包袱,轻装上阵打造一个干净但符合美国用户需求的产品。待到摸准脉,再整合Wechat平台。这样或许更容易在这场“以天计算”的竞争中胜出。
当然,可以同时让微信继续照着当前思路走。两条腿走路,腾讯累不垮还能上个双保险。
不自觉联想到那个马化腾不愿意公开的投资案。会不会腾讯已摆好这一招?不得而知,无论怎样,祝微信一路顺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