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市市中区是济宁市委、市政府所在地,全市的核心区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辖8个街道、1个镇和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面积381平方公里,人口57万。古运河、京杭大运河穿城而过,是元明清最高治运司运机构所在地,素有“中国运河之都”之称。
近年来,区委、区政府团结带领全区广大干部群众,不断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敢于担当、大气干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现代服务业强区、改革开放活区、文明和谐立区、繁荣文化兴区”总基调,以科学发展跨越崛起为主题,以加快经济转型升级为主线,以打造区域性“四心两区”为战略发展定位,着力实施双城同建、项目带动、科教优先、创新发展战略,加快发展低碳高效工业,大力提升城市管理服务水平,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增强“运河之都”魅力,努力建设民富区强市中区。
坚持“四心”定位
日前,济宁市区太白楼路北,十几辆大型装载车一字排开,停靠在一片200余亩的空地上。随着市中区菜市片区旧城改造项目房屋征收工作全面完成,总投资50亿元、现代城市综合体——万达广场已正式入驻建设,预计将在两年内建成并满铺开业。届时,13座百米高楼将拔地而起,这里将成为济宁城区又一核心商圈、鲁西南的商业新地标。
在济宁城区最繁华的太白楼路,以贵和购物中心、九龙家电、中央百货、银座商城、运河城财富广场等为龙头的太白路商业群正在形成,同时市中区依托现有城市资源,最大限度地拓展服务业发展空间,济宁万达广场、苏宁广场、江苏大厦、悦动广场、“首座”商业广场等十大城市综合体开发项目也已全面启动,标志着以太白楼路为主体的中央商务区建设正全面推进。
去年以来,市中区提出围绕打造“区域性现代商务商贸中心、现代物流中心、金融中心、游客集散中心”的发展定位,确定“现代服务业强区”战略,加快提升传统服务业,强力发展现代服务业。2011年该区被省政府授予全省服务业发展先进单位,连续三年被市政府授予全市服务业发展先进单位。今年上半年,全区服务业增加值实现54.61亿元,同比增长7.3%,占GDP比重达52.3%,贡献率达55.5%;服务业实现地方财政税收同比增长26.7%,占地方财政收入的60%。
市中区坚持“四心”发展定位不动摇,进一步提升服务业发展档次。除了太白楼路现代商务商贸中心已具雏形外,该区围绕打造现代金融中心,加大金融服务业项目专项招商力度和金融项目落地力度,兴业银行、招商银行、华夏人寿、中国人寿、人寿财险等金融保险机构相继入驻。市区红星路已经聚集了工、农、建、交等国有商业银行,兴业、招商等股份制银行和银行业监管机构,全区金融保险证券担保机构已达70多家。
向西跨过穿城而过的京杭大运河,就会看到国道东侧的工地上已盖起了成片的规模建筑,这里就是豪德商贸城和美恒汽博城。与以往冷清的场面相比,如今大运河西岸已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围绕打造现代物流中心,市中区充分利用交通优势,加大经济开发区物流园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投资50亿元的济宁豪德商贸城和投资41亿元的美恒国际汽贸城一期开业运营,运河物流中心、长江资产物流等项目已开工建设,苏宁物流、鲁西南农副渔产品交易服务中心等项目也即将开工,“运河物流”品牌初显。
围绕打造区域性游客集散中心,该区加快文化旅游业景区和项目建设。投资4.5亿元、占地513亩、水面178亩的国家“AAA”级文化旅游景区——南池文化主题公园建成开放,总投资3亿元的省级湿地公园——京杭运河入湖口湿地正在建设,古运河核心景区完成规划建设,以历史文化为主题,王母阁、少陵祠、乔羽艺术馆等一批突出文化内涵的标志性建筑正在加快建设,“运河之都”知名度及影响力逐步增强。
重大项目带动发展
目前,市中区既有中心城市需要建设,又有基层农村需要发展。区委、区政府明确提出:要坚持城乡统筹、一体发展的原则,大力实施“双城同建”战略,全面推进城市化进程,努力打造现代化宜居新中区。今年以来,市中区以“城市建设管理年”活动为抓手,大力提升改造老城,同时推动具有战略意义的济宁市西跨工程——滨河新城的建设步伐,促进城市形象转变,最大程度地拓展服务业发展空间。
一方面,加快老城区提升改造。市中区加大城市综合体和片区商务地产项目策划包装力度,加快推动太白楼路沿线重大片区深度开发。目前投资50亿元的万达广场项目完成搬迁并入驻建设,江苏大厦主体封顶,苏宁广场完成搬迁,首座商业广场、国际商业广场等建设顺利,“居然之家”等品牌入驻市中区,城市承载项目、聚集品牌的能力不断增强。另一方面,全面拉开新城建设框架。该区坚定不移地贯彻市委、市政府西跨战略,抓住发展的历史机遇,积极对接济宁市运河高效生态经济区规划,并做好开发区的基础设施和商贸物流板块规划建设。
该区突出招大引强扶优,强力招引服务业大项目。深入开展了十大产业专案招商、重大项目专案招商和百个重大项目招商等一系列招商引资活动,积极对接服务业全球500强、全国200强、全国行业30强企业,取得了突破进展。今年上半年,全区新建过亿元项目8个,其中,服务业项目6个;新签约过亿元项目8个,其中服务业项目5个。投资22亿元的如意四季花城项目、投资18亿元的悦动广场项目、投资20亿元的中国音乐创作基地、投资7亿元的海尔虚实网服务园项目等服务业大项目相继签约,投资80亿元的运河嘉年华等服务业大项目即将签约。
优化发展环境 完善政策机制
济宁市中区强化现代服务业的规划引领和政策扶持。先后编制了《济宁市市中区服务业发展战略规划与空间布局》(2008—2020)、《济宁市市中区商业网点规划》(2010—2015)等服务业发展规划,形成了沿城区主要交通干线、运河水系重点打造四大区域性中心的发展格局。出台了《关于加快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扶持楼宇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服务业发展政策,有力吸引了国内外商家到该区投资发展服务业。截至目前,全区限额以上服务业企业达到312家,连锁店、加盟店、品牌专卖店达到200余家,知名品牌500余家。
组织人员起草了《关于推进服务业跨越发展的意见》和《关于明确服务业重点产业和重点工作协调推进制度》,并将于近期出台。成立了以区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为组长的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统筹服务业发展重大问题的研究、决策和协调。建立了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对服务业项目建设遇到的问题召集相关部门及时协调解决。建立了重大服务业项目指挥部推进机制,对重大服务业项目均成立指挥部,由区级领导包保,实行“一事一策”,重点推进,形成了全区上下齐心协力推进服务业发展的强大合力。
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全力打造幸福中区
尹杰是越河街道古路沟社区居委会主任,也是社区第二网格的责任人。有一次,他在自己的“网格”内巡访时,了解到由于种种原因,有部分居民自住上楼以后,天然气一直没通,又不知道去找谁联系。居委会马上派人去燃气公司,请专业人员实地查看,又挨家挨户地进行统计、填表,几栋楼涉及160多户的天然气管道在很短时间内安装完毕,解决了群众的大问题。
社区网格化管理是市中区加强社会管理创新,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和方式,变坐等服务为主动上门服务的一种新探索。社会管理网格化是指将管辖区域划分成若干网格状责任区,分专人在网格中对社会事务实施全方位、精细化的管理与服务。古路沟社区将整个社区划分为四个网格,实行了社区干部网格责任制,同时制作了民情联系卡,公开网格责任人的姓名和电话,让居民“看得到、叫得应”。并建立了集居民家庭状况、住房、收入、计生、困难帮扶等信息资料为一体的“百姓档案”,对百姓反映的问题及时进行了解,想方设法帮助解决。
市中区对创新社会管理模式、转变工作方式的探索还不止于“网格化”这一项。市中区还尽可能地加强社会管理,诸如,社区服务“一厅式服务”、大病救助“一站式”即时结算、村级自治体系建设、“新市民”服务管理、居家养老服务、“零距离”服务……随着这一张张良方的探索,市中区的社会管理越来越完善,人民群众越来越幸福。
群众满意是社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市中区着眼于社区工作实际和群众生活需求,全面推行社区服务功能提升,目前城市社区已建立了57个“一厅式”服务中心,社区服务设施达到2300个,社区医疗室127个,老年活动室270个,图书室57个,警务室57个,文化活动室57个,幼儿园52所,家政服务中心73个,基本实现了“一站四室”进社区。服务中心围绕社会救助、劳动保障、计划生育、低保申请、出租管理、家政家务、委托代办等贴近居民群众生活的项目开展服务,打造了一刻钟生活服务圈,让居民群众不出社区就能解决各种难题。
夏季的一天午后,古槐街道吉祥社区的“居民说事厅”里笑语连连。前来“说事儿”的居民们正热烈地谈论着今天的主题——关于安装社区直饮机事宜。今年以来,这个街道紧紧围绕社区“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功能定位,创新载体,大力推行“居民说事”制度,畅通居民群众利益诉求渠道,在所辖吉祥社区进行了探索试点,有力推动了和谐社区建设。古槐街道的居民“说事大厅”,是市中区探索社会管理创新又一个缩影,这些创新举措,就像一个个“和谐密码”,以服务为准则,架起党和政府与群众之间的沟通桥梁,让居民有了归属感,社区有了凝聚力,当好了转型期的社会稳定剂、减震器、调和剂和经济发展催化剂,使小社区做出和谐大文章。
相关资讯 [ 关键词: 现代服务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