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马进入中国九年,收获颇丰。由于中国汽车行业的政策特点,宝马在华发展模式与全球大不相同。在发达国家市场,宝马更多地采用自行设厂,或与地方政府合作;在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市场,宝马的全散件组装厂正在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龙兴之地:攻守合一
宝马曾经是德国巴伐利亚地区一家濒临破产的小企业。如今却已成为遍布140个国家、22个生产加工厂遍布四大洲、雇佣来自50个国家和地区的10万名员工的豪车老玩家。西欧尤其是德国可谓是自己名副其实的“龙兴之地”。宝马集团财报显示,在欧洲,宝马全年的销量达到了85.78万辆,占宝马全球总销量的62.1%。2011年,以德国为首的欧洲市场依然是宝马最为重要的市场。
2009年,宝马全球22个生产、加工厂中,有13个都位于以德国、英格兰为主的西欧。相比于分布在印度、马来西亚等新兴地区的CKD工厂,分布在德国、英格兰的工厂多为生产发动机等关键组件的“心脏工厂”。宝马慕尼黑工厂是其历史最悠久的工厂。该工厂成立于1922年,有来自50个国家及地区的9000名员工。
慕尼黑工厂目前主要的生产项目是宝马3系轿车和旅行车。除了宝马3系轿车之外,宝马最核心的产品——用于M3、M5、M6的高性能发动机也是这里制造的。慕尼黑工厂不仅仅是宝马全球基地中的历史最悠久的“活博物馆”,更是名副其实的“心脏工厂”。
西欧有着宝马的最大市场、并分布着保安吗最关键的心脏工厂。作为宝马“龙兴之地”,西欧不仅仅担负着宝马进军全球大本营的角色,更是宝马需要时刻维护、时刻留意对手攻势的势力范围。如此这般,宝马在西欧奉行“攻守合一”的战略。
英国是劳斯莱斯、宾利、路虎的故乡,更曾经是世界汽车第二生产大国。但是,英国品牌习惯性的经营不善,让宝马等外国玩家看到了进军英国的良好时机。1994年,英国老牌豪车品牌罗孚公司因经营不善而难以为继。而英国自1990年前后陷入了严重的经济衰退之中,国家和本土企业难以有力地扶持面临生存危机的大型企业。
而德国汽车业复兴的年代恰恰是上世纪90年代初。当时,宝马、奔驰、奥迪纷纷推出了多款成功车型,在世界范围将日系车企压在了身后。1993年继任宝马董事长的贝恩德·皮舍茨里德明确提出要“大胆放手带领公司前进”。而贝恩德带领公司前进的方法就是收购扩张。
创立于1904年的罗孚公司以20亿马克的“聘礼”成为了宝马进一步打开英国市场并在西欧范围内争雄的良好跳板。尽管后来因为宝马整顿罗孚的计划进展得并不顺利,但罗孚旗下Mini品牌如今却已经是宝马旗下三剑客之一。
凭借着西欧自由贸易的大市场环境而频频出手施展攻势的同时,宝马在西欧尤其是德国本土,也非常注意防守。奔驰、奥迪这两个宝马的“同根兄弟”一直以来剑拔弩张地与宝马裂地称王——2011年,宝马在德国的销量达到29.7万辆,而奔驰、奥迪的销量各自为28.6辆及25万辆。三强的差距仅在几万辆之间。
赖于奔驰自身内部出现的紊乱,2005年,宝马超越奔驰成为第一。而随着今后奔驰元气的恢复,以及奥迪后来居上的咄咄态势,宝马如何守住德国乃至西欧这片龙兴宝土的市场还需仔细思量。
相关资讯 [ 关键词: 宝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