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合作 > 创业故事 > 正文

人生风云几十年:曾立和的创业故事

2012-04-09 11:53来源:中国日报网字号:小

  在娄底,“曾立和” 三个字已广为人知,不少人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吃夜宵,去曾立和龙虾!但如果说到曾立和这个人,很多人会说:夜宵店老板。其实,今天的曾立和远远不只是一个夜宵店老板,而是一个真正的现代企业的掌门人。他富有公益情怀,决心绿化家园,造福桑梓,资助贫困学生和残疾人,关爱孤寡老人。

  曾立和是娄星区茶园镇塘群村人,他出生时,父亲已经五十岁了。父亲对他寄予了厚望。但读书他不是把好手。从小学到初中,他的成绩都只是一般般而已。到了13岁读初二的时候,他开始染上了一个学校无法容忍的恶习:抽烟。抽烟,即使在现在,也是任何一所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所不能容忍的,更何况当时那个社会风气清明的时代?而他自己从抽第一根烟起,也就不想再读书了,心已不在课堂了,心思野了,心思散了。其实,曾立和的家庭条件还可以,父亲是退休工人,当时工人是很受人尊敬的,他又是家里的小儿子。常言说,父母亲疼满崽,爷爷奶奶爱头孙。父母亲肯定是最疼他了,也许正因为条件好,他才有钱买烟。他一抽烟,老师要批评,他难免要跟老师吵嘴。这样,初二没能读完,他被学校开除了。

  他的家教非常严格的。既然没有读书,13岁的男孩子也不可能在家里吃闲饭。家里要他自己到社会上去锻炼,自己挣钱。于是,他来到了娄星区万宝水泥厂,为水泥厂晒黄土。那时很多成年人都在晒黄土,头顶烈日,地上热得似火烧。他吃得亏,跟成年人一样地干。干了半年,他用赚来的钱买了一辆自行车,他清楚地记得,买那辆单车花的钱是:206元7角3分钱,自行车的牌子是飞鸽牌的。当时有一辆自行车是非常自豪啊,看着用自己挣来的钱买的锃亮锃亮的自行车,他有一种莫名的成就感。

  曾立和是一个置业的人。农村里评价一个人是什么人,就是看一个人是置业还是败家,如果把赚来的钱乱花,就是败家之人,如果把赚来的钱用来置业,就是置业的人。后者就是人们所称道的人。这些传统的观点,是非常有道理的。他半年的钱没有乱用,而是用来买了一辆单车。当时多少有钱的人都没有能够买单车,而他却买上了一辆锃亮锃亮,让人羡慕的单车。人看家小树看苗,他虽然不是一个读书的人,但他的置业,却无疑是值得肯定的。现在回过头一看,可以事后诸葛亮地说:这就说明了他是一个老板型人才。很多大企业老板只看一个细节就决定是否用这个人才,甚至决定是否重用这个人才,这是有道理的。曾立和购单车,无疑就是这么一个重要的细节。所以事情过去了近三十年,而当时买单车的几角几分钱他都记得清清楚楚。

  然而,半年后,父母、大哥都要他再去学校读书。14岁还是一根嫩芽,不读书怎么行?家无读书子,官从何处来?在父母亲和哥哥的强烈要求下,他又一次走进了学校,接着读初二。在社会上混了这么久,哪里还有心思再读书呢?他勉强坚持读了三个月,无论如何再也读不下了。于是第二次辍学。

  第二次辍学后,父亲要他去学泥工,不知为什么,他非常讨厌学这样的手艺,坚决不答应学。父亲再三跟他解释,说学泥工赚钱,但他就是听不进去。总要找事做啊。于是他经人介绍来到娄底二中附近的一个工地当小工,担沙子、担土。曾立和个子小,体重还不到一百斤,干这种活真不是他的强项,别人担了几担,他一担都没有担满。但他硬是咬着牙在工地上干了半年。这半年赚了多少钱呢?数额他是记不得了,但当时家里想买一把吊扇,没钱,他把他半年赚的钱全部贡献出来,远远不够,他父亲杀了一条猪,一共有17斤板油,把那些板油全卖了,把卖板油的钱和他的工资加在一起,终于买了一把吊扇。

  曾立和当时涌起一个想法:别人当包工头赚大钱,我做小工赚这么小的钱,心里不是个滋味。这个时候起,一种自己当老板的想法在他心里开始萌芽。

  当了半年小工后,父母亲和大哥还是要他读书。这一次,他明确拒绝了。事不过三,这一次拒绝,就意味着他跟学校彻底地说拜拜,他要做一个社会人,一个自食其力的,在社会上闯荡、拼搏的社会人了。曾立和的大哥已经顶职在一个瓷厂当正式工人。作为职工家属子弟,曾立和享有一个优越条件:可以被招到厂里当临时工,三年后可以正式招进来。当工人在当时是一件非常受羡慕的事,哪怕是临时工。他答应了,被招到厂里当烤工,所谓烤工,就是烧火把板材烤干。灶膛很高,他很矮,把木炭送进高高的炉灶,他要费九牛二虎之力。他很瘦,大火每天把他烤得汗流浃背,一个班下来,好像人又瘦了。

  这个活绝对不适合曾立和干。于是,在干了十七天之后,曾立和毅然提出不干了。不管大哥如何做工作,他下定了决心不干。不少人为他的这个决定惋惜,毕竟,在工厂是当工人啊,多少人想当还当不到啊。

  其实,曾立和大胆辞工,还因为他看到了一个商机。看到厂里的瓷器分为一等品二等品三等品摆在供销社的门市部,但在一些小商店里却基本上看不到。他想,挑着碗回去卖怎么样?说不定有生意。说干就干,曾立和就是一个想做就做的人。第一次,他担了40筒碗(每一筒碗十个)打算回家卖。第一次的印象至今他都记忆犹新:这40筒碗足有120斤重,而他的体重只有90斤,他鼓起吃奶的力气把碗担起来,走了几十米,想放的时候哪里还放得下?一放下去只怕碗全部会被打碎。在别人的帮助下,他才把这一担子放下来。要挑回家有近十里路,这样走要走到什么时候?而且,到底能不能挑回去?恐怕把骨头挑散架也挑不回家。

  灵感一动,曾立和头脑里涌出一个大胆的想法:何不边走边卖?卖一筒就轻几斤呀。曾立和是个聪明人,他的聪明从这个时候就开始体现了出来。经过一两年苦力的磨炼,这个不堪重负的小伙子正在求生存的道路上开始寻找更好的生存方式。

  卖已经决定了,怎么卖?卖多高的价?他脑子一动,想:卖一筒碗要赚一斤肉钱。当时的肉是9角5分钱一斤。再挑着担子没走多远,就有人问他的碗卖不卖,他高兴地说,卖呀!于是那人帮他把担子放下来,一问价,那人觉得不高,一次就买了三筒碗。曾立和高兴得不得了,一下子就赚了三斤肉钱,如果上班,三天才能赚一斤肉钱啊。担子也轻了,他非常兴奋,边走边叫卖。一路回家,碗卖了近一半,这一下子就赚了二十多斤肉钱,这一天就相当于他父亲一个月的工资。曾立和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父母亲也说,他做生意可以,找到了一条好路子。于是,他隔三差五地去瓷厂挑碗卖,有时挑的一担碗全部卖完,有时卖掉一半多。

  过了一段时间,大哥对曾立和说,他也想做生意。曾立和说:那大哥你做生意吧,我正好个子小担不起。曾立和的大哥个子高大,挑担碗不成问题。他半个月回家一次就挑一担碗回家来卖,一个月两次,仅这项就要增加100多元的收入。大家的经济状况慢慢好了起来。

  不卖碗了,那做什么呢?父母亲对他要求是很高的,必须成家立业,养家糊口。其实,这个理是正理,是大理啊。现在社会上不少人兴讲时尚,包二奶三奶,搞情人,把社会搞乱了。如果都讲传统美德,男人都成家立业,养家糊口,女人都贤慧,孝敬公婆,夫唱妇随,那这个社会不就和谐、美好了吗?

  父母还是想要他学一门手艺,当一个匠人。父母亲常说,楼上有不如楼下有,夫妻有隔双手,一定要自己有才行啊。而要自己有,就一定要学一门手艺。

  但不知为什么,曾立和就是不想学手艺,宁愿干苦力也不想学手艺。不久,他被招到了一个水泥厂当工人。在这个水泥厂他一干就是六年。这六年没什么好说的,由于工作环境的关系,曾立和得了严重的风湿性坐骨神经。他去看医生,医生说,一般的药,连吃三年中药都治不好,必须吃重药、特别苦的药。曾立和一听急了,我还年轻啊,刚刚结婚,病治不好那怎么养活一家人?不行,无论如何也要治好病。医生给他开了重药、特别苦的药。每次吃药,他闭着眼睛就喝下去了。他心里有一个念头:无论如何都要治好病,毛主席他老人家说的,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六年的工资,他全部买了药吃。他感概地想:干苦力还是不行啊。

 

(责任编辑:孙铭苑)
转载声明:谋思网转载此文的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并不表明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请读者自行甄别,以防风险。
推荐阅读
谋思资讯有部分内容或图片来源于互联网,内容和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问题敬请告知,我们会立即处理。


关于谋思网联系我们帮助中心服务条款隐私声明法律声明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0-2024 imosi.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