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资讯 > 教育培训 > 正文

中国管理培训:在徘徊中如何前进

2012-03-27 10:27来源:中欧商业评论作者:刘文瑞字号:小

  管理学诞生之初,咨询和培训便如影随形。科学管理的创始人泰罗,其正式身份就是咨询培训师;管理学体系的构建者法约尔在退休后,也把一腔热血献给了培训事业。如果了解管理学诞生时期泰罗的“赔钱赚吆喝”,法约尔在管理教育方面的宏伟设想与实践,就不难看出在管理学科诞生阶段,培训与学术的“亲密关系”。

  教育与实践之天然矛盾? 管理教育与管理实践的对接本就是一个全世界的难题。上世纪50年代,福特基金会资助的戈登和豪威尔报告,以及卡内基基金会资助的皮尔森报告,都尖锐地指出商学院未能承担起训练、培养管理者的重任。当时的批评认为,商学院过于强调职业教育,而忽视了人文和科学两大方面的基本素质培养,用支离破碎的具体知识限制了管理者未来的成长。

  当然,西方的管理学发展积淀要比中国厚实,所以学者、培训师、经营者尽管互相贬低,但起码可以采用共同术语,能够进行职业对话。例如,德鲁克虽然受到学院派的排斥,但没有人把他看作“外行”,还影响着学院派的研究注意力。反过来,身在学院、从来不做咨询的学者马奇,拿着小说和剧本讲授领导力课程,其授课方式却影响到管理咨询和培训领域。

  然而中国的问题不同于欧美。如果说西方是分工不同造成的问题,而在中国则是分裂造成的问题。如果说分工会产生隔阂,那么分裂则会催生大量的江湖游医。

  江湖化的管理学界 中国已经有了众多的商学院,有了数量庞大的管理学教授队伍,但教授们的主要精力放在学术,尤其是官方的考核指标和聘任标准方面—用中国数据验证西方理论,聚焦各类顶尖期刊和官方项目,在管理实践领域基本上没有影响。更重要的是,管理培训师几乎不看这些东西。所以,在西方通过咨询和培训能够进入企业的管理研究成果,在中国基本上不存在。

  有人认为,中国的商学院也给企业提供了大量咨询服务。但仔细考察就会发现,中国商学院能够给企业提供的咨询和培训,大量属于非管理性质的具体技术方案,以经济、会计、金融等内容居多,真正涉及管理的极少。而关于人力资源、领导力、组织变革等方面的培训基本上不是商学院进行的。

  大量的民间管理培训读本是仿照戴尔·卡内基的心灵鸡汤,或基于国情的国学启蒙,常常流于粗制滥造甚至误人子弟。有些知名培训师连演讲大师卡内基和钢铁大王卡内基都分不清,把二者混同为一人;有些人连国学是什么都不知道,所讲内容不超出传统的蒙童读物水平,甚至把孔孟老庄达摩惠能一锅煮,根本没有传统学术的基础,江湖游医变成了全科名医。这种培训靠的是驾驭会场、诱导听众的能力,而不是靠管理知识和思维训练。

  同西方相比,中国未能形成管理学的学术共同体(主要表现为评价标准非学术化,跟风式的机会主义),培训缺乏学术支撑(学者和培训师两个群体之间断裂)。企业家的成长道路差异,使面向中小企业的培训难以渗透学术内容。这些问题,会对中国的管理培训带来比较长期的负面影响。

(责任编辑:羽篪)
转载声明:谋思网转载此文的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并不表明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请读者自行甄别,以防风险。
推荐阅读
谋思资讯有部分内容或图片来源于互联网,内容和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问题敬请告知,我们会立即处理。


关于谋思网联系我们帮助中心服务条款隐私声明法律声明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0-2024 imosi.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