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食春菜
在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时令菜这个词几乎失去了意义。然而,对于信奉“一年之计在于春”的人来说,春天的活力惟有“春物”可表达。
顺时而食是正道
孔子曰:“不时,不食”。不是这个季节的(东西)不吃。吃应季蔬菜,顺应自然律法即是“滋补”。我国古代膳食中有四季五补的理论。中医讲究“阴阳”、“五行”,十分重视气候变化对人体的关系。早春时节,冷暖交替,春天虽说宜“升补”,春季进补的原则是以平补为主,忌大热的滋补品。春季人体脾气较弱,也就是说胃肠的消化能力较差,这个时候应当吃些比较清淡的食物。
比如,香椿的魅力不唯独源自其特殊的香气,它还被赋予其他内容。比如《庄子》里有记载:“上古有大椿,以八千岁为春秋”,“椿”又被赋予了“寿”之意。实际上,这一味时令佳品亦有不可替代的效用。它能清热利湿,内富含维生素C、胡萝卜素能增强机体免疫力,并能滋润皮肤。
当春困来临,也许是该考虑一下,是不是在餐单上缺席了香椿,少了春韭菜,或者当你苦于春日肺热干燥咳嗽,是否该在餐后饮一杯银耳百合汤。当然,食物永远代替不了药物,所以不要当疾病来敲门时才想起来食物养生。
这一味 清淡到无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一年首季总是就这么若有似无地开始,正如同我们喜爱的那些“春菜”——笋、芦笋、百合等,从纯味蕾的体验来说,它们所代表的味道几乎为零,对它们的感受来自于多方面的刺激:牙齿的咀嚼,植物释放的芳香烃,细碎粗短的纤维,引发适度的唾液分泌等等,我们笼统地把它们称为——鲜!如同轻烟弥漫在城市乔木枝头的春意一般,难以手触拥抱,但“接触”就发生在对它不懈追求的若即若离中。
对这类主打“清新牌”的春季食材,烹饪起来保持原味是第一要义,淮扬派系深谙其道。笋到了后厨过米汤,去涩味。说起来简单,其间的手艺和功夫到菜入口的时候才能被人完全体会到。关键是要食材新鲜,一年就这么一回。能入菜的春笋,必须得是从采摘到上桌不能超过一周的新鲜笋,笋还必须是清明前的,多一天都不行。另有一种浓油赤酱鲜上加鲜的春笋做法:把春笋和白灵菇、猪肉、鸡肉等食材一起烧,还要加上好的老抽、蚝油调味,历时5小时才有一份烧春笋上桌。
食春 野趣横生
北方人大概很难理解南方人立春之后就开始惦记马兰头、藜蒿、水芹菜心情。淮河以南万物生发的时候,右岸还风萧瑟冰未融,马兰头、荠菜、藜蒿、水芹菜等物曾经都是“野菜”,适当的时候遇到了适当的人,成就了人们餐桌上的一道时鲜美味。
当然也有人认为春天吃“野味”是科技不发达的时候,春天易发青黄不接,蔬菜种类少,只好把眼睛盯在各种植物才发的嫩芽上,全为了解决温饱问题,是很多人多少带点尴尬的回忆。现在吃这些野菜图的是一口新鲜,“吃春”是优渥生活的逗点,稍有苦涩的野菜嫩芽是甜美生活的留白。
南方春天的物产是极度丰富的,藜蒿、荠菜、马兰头、千月红、红菜薹、水香菜,还有北京人最熟悉的香椿,吃的就是春天的滋味,上下牙关一咬,绝对拥有了整个田野的生机希望。
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说要“食岁谷”,就是要吃时令食物。春天食材的第一要选就是“春芽”。春天里所有的植物都生发出鲜绿的嫩芽,可以食用的春芽有很多,熟悉的香椿和我们不太熟悉的海菜花、丝瓜尖均属此类。这些生产于南方的“春芽作物”让北方人往往汗颜,在吃春芽这件事上“北人”是有多没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