毋庸置疑,经济全球化和企业经营环境的瞬息万变造成了危机的频发,政府、企业、社会都在大谈危机意识,大力制定危机管理方案,这其中大量涉及了公共政策管理的内容,公共关系在其中的地位和作用,主要是处理公共关系造成的危机。
2011年,先是“郭美美事件”引发的中国红十字会信任危机,接着是“达芬奇”被查出其部分产品竟然不是进口而是国货,再接着一向品牌形象良好的知名餐饮企业味千拉面一直标榜的“猪骨熬制”的汤底实则是浓缩汤料兑制而成……谋思网(www.imosi.com)公关专家表示,在当下发达的传播环境中,任何再微小的危机事件都可能经过媒体的放大效应酿成大漩涡,最终导致品牌的美誉度及公众信任被摧毁。微博等新兴传播方式促使人类社会进入自媒体传播时代,网络媒介使得世界“处处是中心,无处是边缘”。虽然网络媒体已经大量地去中介化了,用户自己就可以直接在论坛、空间、博客、微博等上发布消息和言论,这使得传统的前置审查变为后置审查,也使得信息“东方不亮西方亮”、“按下葫芦起了瓢”。得罪谁,也不要得罪网民,这似乎成为网络时代不变的危机法则。
应在危急中抢占制高点
事实上,无论是英美还是日本的企业,当危机来临,他们也都是有恐惧心理的。不同的是,在成熟市场,企业更恐惧的是信誉丧失,所以他们很容易理解公关公司的建议——让信息更早更快地公之于众。但从中国的很多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公司更愿意采纳律师的建议:很多信息不宜公布,害怕事后遭到起诉。
谋思网公关策划专家表示,组织危机爆发后马上就会进入负面信息扩展蔓延期,这个阶段是对企业的一个考验。在这个阶段,企业不能一味的掩盖事实,那只能造成欲盖弥彰的效果。此时企业内部应统一口径,配合媒体、配合公众,以坦诚的心态对待,用阳光的姿势面对,这样更容易获得公众的同情和支持,并有利于自己补救措施的开展,当然,采取必要的危机控制措施也是必要的,最大限度地避免危机影响的扩大化。
面对涉及自身利益的信息,出于自我保护,公众的一般都持“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态度。在越发缺乏信用的国内市场,公众的态度更是会在短时间内由焦虑、怀疑转至敌对。“公众对于危机企业所产生恐慌感的主要来源就是对事件了解不充分,对信息把握的不透明。”谋思网现代服务业研究院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危机爆发时,关键就在于如何及时发布有效信息。具有极高公信力的权威媒体,其输出的信息直接影响或者改变公众的观点,对大多数公众来说,这些媒体提供的“真相”就是事情本身的“真相”。在危机发生之后,企业一定以自身的积极性抢占信息的制高点,这样才能尽早消除负面影响。
新媒体时代的危机思考
俗话说:“一招不慎,满盘皆输”。对企业而言,针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和危机公关是关系生死成败的必修课和基本功。不在危机中死亡,就在危机中浴火重生。面对这些接踵而来的公关危机,有企业的承认错误,有的拒绝担当,更有甚者把本应是道歉的会开成了一把鼻涕一把泪的诉苦大会。拒绝承认,幻想隐瞒,让中国企业们在面对危机时,反应总是跟不上当前的网络节奏。
互联网的迅速兴起,改变了媒介与受众之间的传播关系,同时也改变了整个传播的话语环境。人们开始注意到,很多新闻事件,都是从网上开始被人炒的很热了,传统媒体才开始介入,而传统媒体的介入,又引起了新一轮的讨论。如此循环,议程设置的掌握者,不再是传统媒体手中的专利。
谋思网公关专家认为,在web2.0时代网络已经成为企业危机公关的触发器与放大器:在网络的作用力下,精英媒体时代转向草根媒体时代,来自于网络的企业危机一触即发;随着地球村时代的来临,每个人都是演员,人人都有选择的权利,墙倒众人推,使危机事件不断被扩大。企业必须与专业危机公关机构合作,加强网络媒体监控,以加强自身网络危机公关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