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是Facebook?
在2003年和2004年,并不是只有一家社交网站创建。允许用户上传照片和鼓励真实身份注册的Friendster成了业界新贵,几百万用户在数月之间涌入了网站。但Friendster的服务器不堪负荷,技术力量也无法跟上,用户浏览网站的体验变得极差,一个网页需要20秒才能打开。更有活力的MySpace因为对用户身份的不加监管而无法进入成年人的世界,里面都是些十几岁的高中生。
和这些网站不同,Facebook创立之初只面对大学。从一开始,扎克伯格就将Facebook定义为“基于真实学生的可靠网站”,他希望在其中的每个人都能提供真实的身份与有质量的信息,从而“建立能得到每个人信息的渠道,每个人也都能与别人分享自己愿意分享的一切信息”。
为满足这一要求,初期The Facebook只对哈佛用户开放,你必须有一个哈佛邮箱,否则就不能注册,而且必须使用真实姓名。注册过程中你需要上传一张照片和一些个人信息,包括电话、邮箱、自己选的课程、喜欢的电影音乐、政治立场、态度,以及最重要的:感情状态。Facebook自身没有内容,它只是一个程序,为满足客户需要而做的一个平台。
为满足年轻人躁动的荷尔蒙,Facebook有一个特色功能“捅一下”。这是一个按钮,按下它你就可以“捅一下”任何人,对方和你会收到通知,但其他人都不会知道。这里面有非常明显的调情暗示,当然,你也可以将此模糊化。这一暧昧的工具让大学生们兴奋不已。此外,创建小组和活动的功能也非常实用。The Facebook在创立一周后就让大约一半哈佛本科生成为了他们的用户,3周之后,他们的用户数达到了6000人。而外校的学生则在第二周就写信询问何时这个网站会对外开放。
2月25日,哥伦比亚大学开放注册;26日,斯坦福;29日,耶鲁。3月7日,达特茅斯和康奈尔。Facebook旋风席卷校园。3月初,Facebook拥有了1万名活跃用户。3月中旬,2万人。3月底,3万人。今日追溯Facebook得以成功的原因时,起源哈佛并在常春藤名校中取得最初的成功被认为是其中的重要因素。哈佛的声名赋予了一种认同,这种认可在任何领域都不容忽视。与哈佛千丝万缕的联系使一个产品更为可信,任何人加入一个发端于哈佛的社交圈都会顺理成章地洋洋自得。
重视身份与竞争意识的哈佛学生也将线下竞争带到了线上。哈佛的精英们希望他们的Facebook页面和个人简历看起来交游广阔、阅历惊人,这让他们在Facebook上花费了许多时间。一旦他们这样做了,其他学校的学生也会纷纷仿效。用户多数时候都是在作秀,让大众了解我们为什么是世界上举足轻重的个体,简而言之,那就是哈佛学生最优异的表现。
公司发展到后来,用户数量以爆发性的几何级数增长,Facebook的工程师们也始终以保证访问质量与体验为第一要务。他们最不吝惜的投资就是服务器的扩充与技术代码的修改。
2006年,马克决定将Facebook的核心价值定位于“勾勒出朋友与朋友之间的关系上”。那年秋天,他将Facebook的发展方向从单纯的社交网站转变为了能让其他人在上面构筑应用程序的软件平台。2007年,推出了代号为F8的开放平台,向第三方软件开放。优秀的第三方应用在这一平台上得以用病毒式营销方式传播,其背后是强大的人际关系网络,一旦用户使用了新的应用,这一信息就会显示在他的实时状态里。你的所有好友都会立刻知道:你已经开始玩这款游戏/用这个软件。
一个成功的例子是Zynga,这家休闲游戏开发商在Facebook上一年收入可达上亿美金(他们运营最成功的那款游戏叫开心农场,在中国,它的山寨版一样曾经流行)。对于Facebook来说,这也是一个非凡的成功。他们对自身有严格的限制,他们会和外部程序开发者公平竞争。
相关资讯 [ 关键词: Faceboo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