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不运营”
社区或社交的概念含义很广。不算阿尔法城,豆瓣内部将小组、小站、线上活动看做社区,它的运营原则也非常简单:不运营。“我们一直在招社区运营经理,很多人感兴趣,我们就来谈,可谈了半天后发现,我们自己都不太清楚找的人需要来做什么,因为到现在为止,豆瓣社区里通常意义上应该运营来做的事情,我们都是用产品手段来表达的。”杨勃说。
当要解决一些问题、做一些引导或推动一些事情,就通过把某个按钮从上面移到下面这样的方式实现,社区首页都是算法自动算出来的。豆瓣从来不在社区里做话题或炒作的事情,到现在为止,整个社区没有一个编辑。社区本身的产品形态通常比较简单,豆瓣本身一步步做起社区,产品本身和其他社区没什么太大区别,所以重点并不在产品形态上。
早些时候,豆瓣追求内容和质量,很多公司会做运营,让编辑将好的内容提出来,可是豆瓣却没有走这条路。豆瓣在刚开始设计时,小组的核心是一个可以发帖、回帖的小论坛,可是将回帖的按钮放在了所有内容的最后,而不是在主帖后面——当用户回复时,就需要先看完所有回帖再去回复,而不是立马回复主帖。这显然有时会给用户带来不便,从用户体验上来讲并不是最佳选择,但长远来说,它能够保证这个社区的内容质量,并因此保证用户价值,所以其实它是成立的。这是一个取舍问题,也是豆瓣从产品出发的社区运营思路。
用户价值与商业价值
社区本身的生态环境很复杂,里面有着各种各样类型的用户与五花八门的诉求。豆瓣曾做过一个调查,“豆瓣所有功能里你最喜欢哪些?”在最后结果里,前10名竟然有一个是“广告”——用户说喜欢广告。这又涉及到用户价值与商业价值的关系。二者之间其实没有本质冲突,当只看用户体验不看商业时,其实容易产生冲突,可如果豆瓣能产生足够的用户价值,对用户的实际生活有帮助,用户价值自然会成为商业价值,你分享其中一小部分就好了。
如果产品只有好的用户体验,却没有好的用户价值,做商业化就会非常困难,当商业化的东西伤害了用户体验,这两件事就无法调和。豆瓣做的事对用户有很多价值,用户每次在豆瓣上发现一本书,他决定要买的时候,豆瓣就不仅给了他价值,也给出版这本书的作者和出版社产生了价值,给书店产生了价值,这就是豆瓣产生的商业价值。它是从无到有产生的,因为用户不用豆瓣也就不会发现这本书,更不会去买。这个功能不是恶性广告,而具有支撑点。
每个公司的节奏和每个阶段的目标会不一样,豆瓣的幸运之处在于我们一直能用自己的节奏来做很多事情,能够一直将用户价值、用户体验包括用户规模放在首位,商业化跟进就可以了。当商业化自然地跟上时,它其实很容易,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对用户体验的损害其实并不大。
“豆瓣的广告是内容的一部分,帮助我们定义豆瓣品牌,帮助用户去找到一些好玩的东西。长远来说,豆瓣在广告之外也会有新的商业模式,时候到了它自然会产生。”杨勃如是说。
相关资讯 [ 关键词: 豆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