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也不是,那也不是……坚持了6年,“小清新”杨勃开始重新定义豆瓣了。SNS果然是连豆瓣也挡不住的“俗”。
豆瓣网这个集合小清新的小众化网站,正在向大众化和商业化靠拢。
“豆瓣”创始人杨勃
2011北京草莓音乐节依然是豆瓣最热闹的同城活动之一。
“只因在人群中多看你一眼,再也没能忘掉你的容颜。”一个ID叫做“一丝坏笑”的豆瓣用户发起了一个活动“分享惊喜—草莓音乐节寻人@北京”。他上传了46张自己在音乐节上拍到的照片,“我就想把照片给你。”
和他一样,音乐节的豆瓣活动页面上多了各种“求”:那个站在我后面的海魂衫同学;那个一直保护我的男孩“纸”;我就是你照片中那个戴别针的女孩……豆瓣不一样了,但又不是当初那个“不一样”。
连杨勃的说法都不一样了。
2010年初,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豆瓣想要“影响更多人,顺便成为一家伟大的公司”。
2011年5月再接受采访时,他还是“希望能影响更多人”,但把后半句改成了“顺便成为一家伟大的商业公司”。
也顺便提一句,杨勃是个很酷的青年。很多人都会忽略他是清华物理系毕业的,也不太清楚他曾经是IBM的顾问科学家,但都记得他在星巴克写代码,网站名字的来由是他曾住过的“豆瓣胡同”。但是,再接下来,恐怕只能用“他曾经很酷”来形容杨勃了。
豆瓣正走在SNS的路上,向商业靠拢。
杨勃曾经说,豆瓣是社区不是SNS。前者的主体是一个个话题,用户的关系基于话题而存在;而后者则基于真实社会关系,往往是实名制的。
2008年初,杨勃接受搜狐科技的访问,他说:“归到哪个类别,这个是你们的问题。”即便在当时,豆瓣也被定义得五花八门:从书评网站到电子商务,在小组功能和同城上线之后,豆瓣是不是一个社交网络一度也是热门话题。
直到2009年末,豆瓣获得第二轮风投,很多人才像刚刚想起来一样:豆瓣这个网站是要盈利的,不能就这么文艺下去吧?杨勃还是继续否定,他不想让豆瓣被归类——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杨勃都只肯往豆瓣身上贴一个叫做“Web 2.0”的标签—这也使他让人感觉挺酷的。
记者曾在《豆瓣加油》中写过那段时间里豆瓣的变化。当时豆瓣打算分化出四个独立端口,除了影音书以外,还有把所有用户个人化的内容都集中在一起的社区。那时,据说作为核心算法最佳体现的豆瓣电台也刚刚上线没多久。
现在它看上去却变得奇怪起来。
在2010年年初一次重大改版中,豆瓣广播被提到了首页的位置,与影音书、我的豆瓣之类的入口并列在一起。今年3月底,一个叫做“豆瓣说”的产品开始小范围内测,用户的反应很一致:“这不就是新浪微博吗?”
但杨勃坚持,这只是“我说”的升级,“它一直都在那儿”,这回只是增加了图片、转发和@功能。
一些东西存在,但似乎又不存在——这真文艺。
比如豆瓣小站。因为没有独立入口,用户在豆瓣闲逛的时候其实不会发现这个功能,除非你点击页面右侧那一小块广告。这个2010年8月底上线的产品眼下依然没有开放注册,但到5月24日为止,豆瓣已经有超过2万个小站开放,他们像小组一样五花八门,可以是“胶片的味道”,也可以是“王家卫首部功夫巨制《一代宗师》”。
还有一些东西让人弄不清楚是怎么回事。这个说的是“阿尔法城”,它在豆瓣上掀起了一阵子“换小豆”的风潮。有趣的是,在一群人热烈地“捡小豆”的时候,另一群人在问“什么是小豆”。这其实是一种虚拟货币,目前它的用处还不是太多。而“阿尔法城”本身,除了被邀请进城的人都在各个街道抢位置这件事以外,似乎什么也不是。
对于豆瓣的老用户来说,重要的还有一件事:他们无法再一下子看清豆瓣到底是一个什么网站。不仅是层出不穷的新功能,自从2010年年初豆瓣把社区和影音书内容分别设置入口之后,许多用户习惯于登录之后直奔主题,他们没办法——当然也可能是不想——了解豆瓣的全貌。
“用户失去了对网站全貌的把握,这是平台化的开始。”杨勃觉得这没什么问题,“大部分内容不会跟你有关系,也不用跟你有关系,你只需要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就好了。豆瓣应该成为一个品牌。”
当初那个文艺的书评、影评、乐评网站现在已经淡化到幕后,小组才是占据网站绝大部分流量的功能。杨勃希望把用户从线上带到线下,越来越多的功能添加进来,比如“同城”、“购书单”和“团购”。它们共同之处在于:这些都是社会化服务,它不再是简单的文艺产品,而是试图覆盖用户生活的各个角落。
“社会化服务有很多,我们不会想做所有流行的东西,”杨勃说,“每年互联网都有新的模式,它们像浮云一样从眼前飘过,而我们要做的事情不变。”
要做的事情太多了。按照杨勃的商业计划,2011年应该是赚钱的一年。
从第一个合作品牌匡威开始,豆瓣目前有大约100个广告客户。杨勃反对把广告伪装成内容,豆瓣在每个页面右上方单独辟出一小方区域,广告图片也强调清新感觉。2010年,其广告收入以每个季度100%的速度增长,这个数字到了2011年是50%。它是豆瓣最主要的收入来源。但,100个广告客户,实在是不够。
2011年4月,豆瓣推出团购功能。与盛大“团友汇”类似,豆瓣的团购信息也都来自于第三方网站。豆瓣声称自己会对团购信息有所甄选,而业界也普遍评论这个做法很明智,“这种做流量导出,靠流量分成的方式十分适合豆瓣这种轻团队,花费精力不多,也能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但团购,这真的不够文艺,也没办法小众化。
杨勃现在觉得豆瓣应该是个去中心化的社区,任何人都能快速而有效地发现生活,无论用户是25岁还是65岁。但现在的豆瓣还是看上去“什么都不是”,实在要说,它更像是我们都知道的,“俗”一点的只是目前还有一点小众化的SNS网站。
“一丝坏笑”对此一点也不在意。后来,他的全部照片都被那些被拍的人认领走了——他们都是真实的人,再不是一个个ID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