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思商学院 > 人力资源 > 正文

外包大潮袭近 HR如何“做事做人”?

2012-02-03 11:41来源:《首席人才官》作者:程海涛字号:小

    现代商业社会中,企业的全球化进程在加速,人力资本价值持续上扬,企业原有的管理形态在新趋势下得以改变。人力资源外包(以下简称HRO)便是例证之一。HRO为HR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HR既要了解HRO的业务形态,掌握“做事”能力,又要加强与企业决策者、供应商的沟通的“做人”能力。而“事”的最终层面也在“人”,因此HR的根本在理解人。

    HRO解放了HR的双手,又节省成本和人力,人力资源部的效率因此也会更高更专业。但正如每一次人力资源管理变革都会对人力资源部和HR带来一些新的变化,外包也不例外。HRO的出现,意味着企业各部门的价值、成本和效能都需要进行严格的审核,此时,关于保留并发展企业内部人力资源部门的问题需要重新考量。同时,HR也需要做出选择——要么转变职能,抽身事务性工作,开始思考战略与业务;要么自身的作用与价值被外包公司所取代。

    因为在一些企业里,人力资源团队的事务在整个企业的范围内的整合,也就是共担的事务结构,并没有发挥出其潜能,而作为“企业业务伙伴”的人力资源团队的绩效也相当低下。因此,一些企业里的人力资源团队变得很被动,专注于行政事务,而不是成为企业中有创造力的团队。此外,由于商务环境变得愈加全球化和复杂,对有关人员和组织问题上的远见和领导能力的需求也比过去更大了。HR的压力正在增大。

外包拯救HR?

    自上世纪80年代外资企业进入中国开始,就有了HRO的启蒙——人事代理。但真正的流程外包要从2004年底才正式出现,特别是随着外资人力资源外包企业进入中国,才开始有了HRO的“雏形”。目前为止,中国人力资源流程外包的企业才渐成气候,同比国外(以美国为例),仅上市的人力资源外包公司就多达几十家,500强企业也有十数家。

    而在中国,一家像样的规模企业都没有,市场规模也只有十几亿人民币。但也正如同其他人力资源服务一样,一旦外包这扇大门打开,企业未来的需求是可想而知的。客观来说,无论是预算还是人手,人力资源部往往都显得捉襟见肘。有专业机构曾针对国外企业做过一项调研,结果显示外企人力资源往往做的比较“彻底”。

    在中国,HR与员工的比例是1:100,即一个HR服务100名员工。而在欧美等国,这一比值是1:60或者1:70。这并不是说国外HR的效率低,而在于他们管理的深度和广度更大。在国外定期的员工绩效评价、职业规划与辅导、EAP(员工心理帮助计划)等做的更充分、更彻底,他们根据员工性别、年龄、家庭等实行差异化管理,在这些方面做得更细致、周到和全面。

    虽然国内企业现在也针对员工有补充的福利与保险计划,但都是“一刀切”,并没有体现出差异化。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仍需埋头于处理各种事务性工作,偶尔还要客串行政部的角色,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接触战略层面的事务。相较欧美等国企业的人力资源,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的弱项也在于此。欧美企业注重人才的长远建设与发展,更关注员工个人感受和自身成长。

    在中国,企业培训多是“大锅饭”,人与人在实际知识的掌握、领悟力以及他和岗位实际需要程度是有很大差异的,而培训的资源又很珍贵,企业并没有合理、有效的利用这些资源。这与企业决策者在用人方面表现出的短视心理也有关,他们往往需要的是“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人才,并没有根据员工个体差异进行系统规划和长远考量。这种急功近利的心理透过企业运用猎头获取人才就能看得出来——企业通过猎头从外部获取人才更多出于管理的需要,某一阶段亟须外来文化力量来促进企业内部变革。而在中国,则依赖猎头来保证企业的人力供给。

    长此以往,HR的价值很难得到体现,人力资源部也会陷入被事务性工作埋没的恶性循环中。也正是在这样一种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状况下,一些从事人力资源外包的公司纷纷涌现出来。外包的出现也恰好满足了企业决策者的“口味”。

(责任编辑:新不颖)
转载声明:谋思网转载此文的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并不表明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请读者自行甄别,以防风险。
推荐阅读
谋思资讯有部分内容或图片来源于互联网,内容和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问题敬请告知,我们会立即处理。


关于谋思网联系我们帮助中心服务条款隐私声明法律声明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0-2024 imosi.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