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G Direct银行
ING Direct是美国最大的网上银行,其商业模式与众不同。传统银行的商业模式是“低买高卖”,即以较低的利息吸纳存款,然后以较高的利息将存款“借贷”出去赚取差价。但随着人们需求的日趋复杂化,银行产品结构的日益丰富,中间业务的大量增加,银行的盈利来源除了利差收入之外还增加了非利差收入,而且后者的增长率往往被普遍用来衡量银行的商业价值。
ING Direct银行创始人阿卡迪·库尔曼提出,ING Direct的商业模式就是做“银行业的沃尔玛”,以低廉的价格出售简单的“金融日用品”,通过低成本运营,获得薄利多销的规模收益。与传统银行相比,其主要盈利来源于利差收入,而不是主流的非利差收入;其次,它采取的是“高买低卖”的方式,即以高利息吸纳存款,而以低利息发放贷款。这就决定了它只能通过一种方式来获得利润,即“规模”。这种模式大获成功。
2005年底,ING Direct创立才不过五年,就已经拥有了400万客户,400亿存款,成为全美最大的网上银行和第四大零售银行,同时还保持着每月增加10万客户和10亿美元存款的增长速度。到2007年,它在美国已经拥有450万客户,在全世界则拥有1500万客户,行业地位保持不变。而且在ING Direct每个月得到的每10亿新存款中,有超过95%是来自传统银行的储户“逃离”。如果说“天天低价”的沃尔玛的成功,主要是基于它控制物流成本的卓越能力,那么这家“银行业的沃尔玛”,又是如何创造出一个低成本、规模收益的全新商业模式的呢?
“创造”目标客户
最初,就像其他的网上银行一样,ING Direct利用低成本优势,提供给客户更优惠的交易条件,比如,高利息的存款,低利息的贷款,不收年费和手续费,不设定最低存款限制等。这样就吸引了大批对价格敏感的客户。但是,ING Direct面临的对手不单单是传统银行,还有数目众多的纯网上银行,而后者拥有和ING Direct一样的先天优势。因此,ING Direct必然面临两个维度的竞争,也就是说,它必须既拥有对传统银行的优势,又具备网上银行所没有的长处,才能保证在这个竞争残酷的市场中持续生存和发展的能力。
库尔曼在美国创立ING Direct的初衷,是希望能够将他在加拿大经营网上银行的成功经验复制到美国。网上银行这种新兴的商业模式,有着一些很明显的成本优势:它没有分支机构,无需承担大量管理和业务人员,建立和运营费用都比传统银行低得多。而且,美国的金融市场已经相当成熟,竞争很激烈,在这种条件下,创建一家网上银行比涉足成本高昂的传统银行显然要明智得多。
事实上,对一个银行来说,不管是传统银行也好,网上银行也好,最关键的就是,你如何去吸引尽可能多的储户,并一直保有他们,以保证自己随时有大规模的“产品”可供出售。而创造一个稳定的储蓄客户群体就成为最为基础的任务,没有一个对目标客户群体的明确界定,银行就很难给出一个清晰的产品价值主张,也就很难保持自己稳定的盈利模式。在竞争激烈的银行业,一个初创者不能依靠“为所有人服务”的宗旨去建立自己独特的商业模式,客户面临的选择太多,你必须告诉客户,有什么非选你不可的理由?
ING Direct的研究小组对自己的客户群体做了详尽的调查,它研究他们的生活习惯与生活方式、他们的资产平衡情况、最近的活动以及信用卡消费情况等等,最后界定了一个有相似行为的人群:这是一批父母级人物,年龄大概在30岁到50岁之间;他们没有太多钱,但很有储蓄的必要与意愿;他们中的很多人经常在网上购买电影票甚至药品,有网络消费习惯;他们一般工作繁忙,没有太多的时间浪费。
这是一些“普通的美国先生和美国太太”,他们不富有,是传统大银行中不受重视的那一群;他们并不需要太多的服务,但却经常被迫在大银行中浪费太多时间,而且回报很低。对这批为数众多,事实上代表了美国主流社会的人们来说,他们从银行那里最希望得到的就是:比较高的储蓄回报,尽量节省时间的交易过程。而这些,ING Direct都可以做到,它可以付给他们存款的高利息,交易通过网络、电话或邮件来完成,毫无疑问地节省客户的时间。因此,库尔曼认为,这样一个群体的需要,正好和银行的资源能力相匹配,就是银行最好的目标客户。
很显然,要保有这批客户,就要始终给予他们最想要的东西:高额的回报。而要始终维持对储户的高额回报,同时减少低息贷款与高额存款之间的利差水平,保持良好的盈利结构,ING Direct就需要尽一切可能降低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