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性法则
一个领袖人物最重要最根本的能力是能够在一个度数里,无成见地去感觉和行事。一旦进入这种无成见的状态,人的创造性就会得到极大的发挥。人们通常不会自觉利用“无”,而是一个劲地用一些广泛的东西把自己填满。殊不知,被填满的人是没有任何创造力的人,因而也就与完成伟大的事业永远绝缘。
《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空性法则是一种很高的境界,这种境界的获得,不是靠理性思维,而是靠生命的涅盘和证悟。没有经历,无论如何到不了这样的境界。痛苦、无聊与去执,是一个人得以到达圆满空性境界的三种推动力量。许多人能够跳出“痛苦”的深渊,甚至能够渡过“无聊”的沼泽,却唯独做不到去执,尤其是在被人冤枉遭受无妄之灾时,更放不下一口气,不报复毋宁死。孙宏斌是一个特例。
1990年,25岁的孙宏斌当年凭着热情与一股蛮劲,被破格提拔为联想集团企业发展部的经理,主管范围包括在全国各地开辟的18家分公司。这个官在杨元庆与郭为之上。当时柳传志在香港筹备香港联想。孙宏斌自以为柳传志的深意是尽量让联想的老人们靠边站,于是分公司的头头脑脑基本上都由他一个人说了算。孙宏斌在分公司开始拥有了很高的威信。与元老们的冲突和摩擦也逐渐升级。最后,一纸“孙宏斌权力太大,结党营私,分裂联想,联想要失控!”的告急信将柳传志从香港拽回了北京。
柳传志回到北京之后马上进行了调查,发现孙宏斌的事情确实不是“空穴来风”。尤其让柳传志震惊的是,孙宏斌居然办了一份《联想企业报》,而且在《企业报》的头版突出企业部的纲领:“企业部的利益高于一切”!善于见微知着的柳传志,当然知道这样的文化取向对于他正在竭力倡导的“大船结构”架构的破坏性。
年轻气盛的孙懂得事业的逻辑,懂得调动属下的积极性,却唯独不懂公司政治的风情。他的属下在柳传志召集的整风会上为了保护他直接顶撞柳传志。会后他却拒不执行柳传志裁掉这个人的动议,错过了缓和矛盾的契机。一旦确定孙“不可救药”,柳传志马上快刀斩乱麻,决不手软。孙宏斌很快获莫须有的挪用公款13万元的罪名被投进了监狱。
时间是最好的老师。在昏暗窒闷的囚室里,孙宏斌的“政治意识”突然觉醒,他发觉了自己的离经叛道,品味出那左右一个公司运行的潜规则。他竟然天真地想在一个只能通行独裁的金字塔体系中另外树立自己的旗帜,难怪被投进监狱!在柳传志冷酷无情的外表中,他读出了那脆弱而顽强的人性。一如母亲为了保护幼子与豺狼搏斗,柳传志为保护自己视同命一样的公司,不得不跟他动真格的。看到问题是自己造成的,孙宏斌第一次开怀了。他理解了柳传志。在内心达成理解的那一个瞬间,无疑是他职场生存的成人仪式。他勇敢地接受了这个巨大的真实。
接受现实的孙宏斌,把一切恩怨化为零。一种对柳传志这位人生真正老师的感激之情油然而生。他在快要出狱的时候,以一个新人的朝气主动找到柳传志承认错误。柳传志对他的坦诚和胸襟刮目相看,并慷慨借给孙原始积累的第一笔启动资金50万元,以后还帮助孙宏斌接轨一些重要的社会经济关系。在公司政治中觉醒的孙宏斌,踩着悬崖边跳舞,用了10年时间,打造了一支中国地产的百亿军团。在自己的地盘上,当初在联想没有获得的信任和尊重,孙宏斌无保留地授予了他委托的管理团队。是委托不是信托,孙宏斌划清了“零容忍”的底线。不在场上踢球的孙宏斌,对上场人员的拉帮结派格外在意。顺驰曾有多名高层领导被解职和开除,原因是他们违反了这个最基本的东西。在公司的发展中如果有人说出话来其他人不敢质疑,孙宏斌就会像柳传志一样倍感紧张。平台是他的,你尽可以批评他独裁,但他不能容许公司除了他以外还能有另外的权威。一个能够回归零的人,也固执地要求他的团队也必须分分钟回归零!用孙宏斌的话说,“不归零就走人!”
与坐在书斋里引经据典的老学究和未见过世面的年轻人之先验的思维不同,孙宏斌这样的“过来人”,亲眼看到他从不相信的东西出现过,知道初看起来片面的东西,或许要主宰事物的进程。于是他深知跟生活讲和的意义。人类洞察力具有根本可错性,没有一种观念是绝对正确的,世界上也没有绝对正确的人。是否能够保持一种随时“回归零”的状态,是一个人是否把各种可能性都能纳入视野的根本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