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思商学院 > 战略管理 > 正文

亚马逊中国加速:全球模式加本地创新

2011-12-13 10:41来源:商业价值字号:小

    诞生于2000年的卓越网日前被改名为亚马逊中国。在2010年之前的十年中,无论被亚马逊收购前后,这家公司给人的印象一直是不温不火,与亚马逊这家全球最大电子商务平台的形象并不相符。

    2011年,这家外资B2C公司却突然加速,更换名称以更标准的姿态加入到亚马逊全球业务网;将亚马逊的“我要开店”服务和“亚马逊物流”两项核心服务引入中国,成为360度的第三方平台;自2010年以来启动了6家运营中心,10家运营中心运营总面积达到40万平方米,成为美国以外的最大运营网络。

    亚马逊中国的后台运营能力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其运营能力在中国电商中可谓出类拔萃。就在中国最大的运营中心昆山运营中心投入使用之后,亚马逊中国已经在16个城市实现了当日达,华东地区的当日达起始时间由原先的上午10点延后一小时至11点,延迟一个小时之多。并且,其运营中心的面积还会继续快速增加,这意味着30个甚至更多的城市可以将运送距离控制在200公里以内,能够实现当日达。

    虽然开始加速,亚马逊中国似乎仍然没有打算在同中国推出电子出版、Android应用程序商店还是Amazon Prime、Amazon Fresh等亚马逊B2C特色服务,且在当当、京东、凡客诚品诸竞争对手铺天盖地的广告攻势下,亚马逊中国仍显得格外冷静。对此亚马逊中国的总裁王汉华说,亚马逊中国现在要做的不是“切换”,而是“迁移”,要因势利导地控制自己的加速度。亚马逊中国制定了怎样的一条前进路线?背靠雄厚资源的它又准备如何应对已经沸腾的电商江湖呢?

亚马逊中国的整体战略

    2007年,贝索斯到中国来,就推出了“卓越亚马逊”这个名字,到现在大概有4年的时间。在这4年中,中国普通消费者对“亚马逊”这个品牌已经有了足够的认知。其商业模式越来越向亚马逊靠拢,比如说7月份推出亚马逊在全球取得巨大成功的模式——“我要开店”业务,即引入另外的商家在这一平台上卖东西。“我要开店”上线之后,有很多卖家询问能不能把东西拿到亚马逊美国或亚马逊日本去卖,实际上很多卖家和消费者,在这个时候已经把卓越亚马逊这个平台和整个亚马逊全球的平台的概念连在了一起,这是现实需求。

    而更名最关键地还是想表达亚马逊对中国市场的一种判断。很多互联网公司在中国都经历了滑铁卢,而亚马逊进入中国这么多年,发展还是相对比较好,一直是保持每年三位数的增长。因此,在此时宣布更名的亚马逊中国是想传达对中国市场的乐观预期,同时也是对中国市场的长期承诺。基于以上更名便水到渠成了。Z.cn应该是全世界最短的域名了,是为中国消费者而量身定做。对有些消费者尤其是对移动用户来说,比起输入原域名或者点击书签,短域名确实方便了许多。

    名称改变以后,亚马逊中国运营几乎谈不上有任何变化,王汉华表示,“消费者最关心的并不是你这个名字是什么样子,而是他的客户体验是不是有提升或者是有降低,我觉得这个不会影响亚马逊中国公司根本的运营方案。”

    亚马逊美国在现阶段的另一些特色服务kindle有关的产品和服务会有计划进入中国,但是还没有具体的时间表。王汉华说,“毕竟kindle在全球的成功是基于它的内容和硬件完美的结合,但还是有一些现实问题需要解决。”在kindle出世之后,出版的版税、影视改编权等趋向复杂,数字版权不好划分。中国目前出版界的现状“山头”太多。而AmazonFresh涉及到冷链运输的问题,这种基础设施建设不是一朝一夕能复制的。因此亚马逊中国暂时不会介入出版而更关注流通和销售环节。

    中国一直是亚马逊的核心战略之一,在后台系统建设路径上,亚马逊中国内部存在关于两种做法的争议:一种做法像e-Bay一样“加速度”够快的“切换”方式。eBay当时大概是在10个月的时间内,就放弃了原来易趣的系统,但后来竟出现了默认图标相同的美国货品而自动删除中国货品的尴尬事。所以亚马逊中国吸取教训,采取了一种不是“切换”,而是称为“迁移”的方式。就是针对中国的特殊情况,一定要设计到中国的系统里。所以亚马逊中国是把有价值的部分迁移过来,没有价值的亚马逊中国都放弃,而这个过程就很长了,因为亚马逊中国要控制质量。

    对于中国的普通消费者,“亚马逊”的品牌知名度并没有采用广告轰炸策略的当当、京东和凡客诚品等B2C平台那么高。王汉华就此回应道:“国际互联网公司的一个理念,是通过客户体验来进行口碑营销。这也是由于国外消费者对广告都有了很强的免疫力。而现代广告在中国也就是刚出现30年。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中国这个市场的潜力。实际上,亚马逊中国也开始尝试铺广告了——上周亚马逊中国已经在上海地区投了电视广告和地铁广告。”

(责任编辑:新不颖)
转载声明:谋思网转载此文的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并不表明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请读者自行甄别,以防风险。
推荐阅读
谋思资讯有部分内容或图片来源于互联网,内容和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问题敬请告知,我们会立即处理。


关于谋思网联系我们帮助中心服务条款隐私声明法律声明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0-2024 imosi.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