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加快转型升级,打造产业强区,建设幸福惠城”作为“十二五”时期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惠州惠城区日前制订《建设产业强区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提出到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服务业从业人员比重在2010年基础上提高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2010年的60.9%上升到63%,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比重由2010年的6.53%上升到9%。三大产业结构的比例由2010年的4:35.1:60.9调整为2015年的3.5:33.5:63。
数码街广场周边增设休闲设施区域调整后,惠城区大力实施现代服务业优先发展战略,以打造中心城区现代服务业高地和构建粤东北地区现代服务业中心为目标,按照“发展新惠城,服务全惠州,辐射粤东北”的思路,积极构建“一核、两带、三圈、五区、十街”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格局。
“一核”即江北、江南、桥东、桥西、河南岸、龙丰片区联动的商业核心区。突出江北区域“总部经济”条件下的枢纽地位,推动该区域建设现代化的金融集聚区、高端商务办公集聚区和标志性的文化展示区,把江北商业核心区建成金融机构集中、企业总部密集、会展活动丰富、辐射能力强、服务水平最佳的惠州现代服务业制高点,成为“服务惠州”的核心支撑点。
“两带”即依托“山水惠城、名人故乡”这一旅游品牌,打造都市休闲旅游商贸产业带和东江流域自然生态观光旅游带。
“三圈”即重点打造以花边岭人人乐、西湖丽日、江北华贸、东平吉之岛四大零售中心为载体的百货购物商业圈,河南岸建材家私商业圈,江北物流商业圈3大亮点特色商圈。以大型百货店为主体,引进有实力的企业及知名品牌,充分利用现有商业设施开设专卖店、专业店、特色店;扩大休闲、文化娱乐场所,鼓励发展品牌专卖店、专业店及中小型餐饮业。在数码街广场周边增加休闲、娱乐及时尚消费设施。
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到2015年,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由45%上升到48%;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比重由6.53%上升到9%。这是“瘦身”后惠城区发展工业的目标。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该区提出加大对工业结构战略性布局调整,依靠科技创新,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构建以“一条产业发展带、三大特色产业、五大产业集聚地”为主体的新型工业发展格局。
该区将充分发挥惠州光电产业基地成为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的平台作用,大力培育具有重大技术突破、重大发展需求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以雷士照明、纳伟仕、ASM半导体芯片等龙头企业为代表的光电照明产业。
该区将启动骨干企业壮大工程、中小企业成长工程、传统产业改造工程,大力推进纺织服装、电子信息、饮料、啤酒、粮油加工、农产品加工等传统行业加快转型升级。
《方案》提出,加大服装设计与材料研发力度,围绕原料、面料、终端产品三个环节,提高原料、高档面料技术水平,突破印染后整理技术瓶颈,重点发展品牌服装、装饰用纺织品、产业用纺织品,提高产品档次。
建成龙头企业60家惠城的北部山区是一片广袤的农村天地。该区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核心,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构建特色农业、生态安全农业、休闲观光农业“三位一体”发展格局。到2015年,力争建成农业龙头企业60家,年销售收入30亿元。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40家,带动农户2万户,户均年增收4500元。
特色农业方面,推进汝湖镇、芦州镇2个国家级粮食高产创建示范区建设,重点抓好汝湖甜玉米基地、横沥梅菜基地、横沥茄子基地、九龙蔬菜基地、水口农业综合示范基地等17个农业基地建设。
加大特色农业科研力度,建设部属高校、科研院校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和产业化基地。推动汝湖甜玉米、横沥梅菜等产业特色突出、集聚效应明显的专业镇与部属高校进行全面对接,加快提升专业镇的产业技术水平和产品市场竞争力。
该区将着力发展生态观光休闲农业。推进农业由生产向生活服务、环境生态和休闲观光多功能转变,以历史文化、风貌建筑、生态建设为依托,大力开发特色旅游项目和旅游产品,建立都市型、观光型、生态型现代农业体系。
相关资讯 [ 关键词: 现代服务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