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与找工作几乎是两条看似平行、彼此紧贴的线。来澳洲留学的学子,几乎是一到澳洲就面临求职打工的问题。有人通过朋友介绍,有人海投简历,对这些方法我持保留意见,通过朋友介绍的,可能是拾人残羹冷饭,海投简历,一封简历千人收信,浪费时间的嫌疑或许更大。
回顾毕业后直到找到现在这份工作,我的体会是,找到“职业贵人”,求职路上会有意外收获。
广结善缘,收获意外帮助
关于求职,我的第一条经验就是“社交网络”。在澳大利亚留学期间,作为一个背井离乡的小妮子,有时我也会去教堂走走,抱着了解当地民风的意愿,意外的是,结识了不少淳朴、爱帮人的“老年朋友”。
可以说,星期天花两个小时在教堂里,我所得到的远远超过这两个小时的精力。从此,我的大学作业,有热心人替我修修改改;我搬家时,有人伸出援手;有人教我“说话”、有人请我吃饭、有人找我聊天,还有人给我揽些翻译的活,让我补贴学费,甚至在我家被偷后,还有人出面联系警察找当地的社区办公室;当我有法律纠纷时,有人会打电话来说:“我是你律师,让你对面的人听电话”……
不少澳洲人就是这么淳朴,而我所做的,不过就是在他们生日时,给他们写张卡;母亲节、父亲节时,给他们买盆花;圣诞节时,写封长信汇报我一年的成果。我深深体会到,人与人之间交往的点点滴滴,能汇聚成涓涓细流,甚至滔滔江河。我随波逐浪竟也能前进到自己都想象不到的地方。而我慢慢悟出的经验是,平日留心身边各种各样的交际场合,广结善缘,日后就有意想不到的回报。
沟通先行,留个好印象
第二条经验要说的是“沟通”。我在投出每份简历之前,都会做这样一件事:一旦发现招聘信息,先不急着发简历,而是打电话,或者写电子邮件,找该企业的相关负责人,问一些关于这个职位的细节问题。一般诚心招人的单位,再忙的人事负责人都会告诉你一些关于这个工作的大致信息,即便三言两语,也比网上的简介要丰富。交谈过程中,如果你再不失时机地报上大名,企业会对你有印象。记得我在申请一个学校职位时,有次跟校长的秘书聊了大半天,结果第二天,负责老师就给我打手机,说:“某某对你印象深刻,大力推荐你。”
此类方法我在澳洲试过很多次,效果也挺好,当然企业会有差异,国内与国外的情况也会有不同,这里不一概而论。
以我目标就职的教育系统岗位为例,澳洲的学校经常有各种招聘会,这是与高校人事直接面谈的好机会。记得有一次,我明知道一个学校不招中文教师,但我还是跑上去和副校长唠嗑了几分钟。没想到的是,当我走出招聘会门口,那位副校长追来,把我拉到另一个站在角落里看风景的老伯身边,原来那老伯是另一家学校的校长,劈头问我的第一句就是:“你觉得怎样才能成功地在澳洲的中学里,开设中文这门课?”尽管最后我没去这个学校,但是这次经历让我大喜了很久。
精作简历,递上“职业感”
第三条经验是,关于求职信、简历、过往经历等求职文件,还是要请“高手”过目为好,有人事招聘经验的专家是最理想的人选。这话很多人都说过,我不拾人牙慧,但自己的体会是:拿一张质量上乘的、带点正式厚重味道的纸,清晰工整地打上你的简历、简繁有序、层次清晰,一目了然,会给人立刻留下“专业”印象。我在澳洲投出的简历都拿到了面试通知,我觉得跟我的简历与介绍信有关。要知道,一张A4纸是用来展现你最精华的部分,不要罗列鸡毛蒜皮的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