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Ipad也再现了苹果对速度经济的深刻理解:当无数的计算机企业急于去做“上网本”赚钱的时候,苹果推出了平板电脑这样一个类似玩具的新品类。现在我们大家都懂了,Ipad为什么可能替代笔记本电脑?为什么很多过去不用计算机的人,现在随身带着Ipad?因为Ipad是一个可以将思想随时记录、随时交流的平台,更是一个客户可以通过下载应用软件、通过邮件来自由支配自己时间的平台。试想一下,Ipad作为一个随时随地的思想伴侣,与笔记本电脑作为一个强大的办公工具,谁将是最后的胜利者?显然Ipad可以替代笔记本计算机,但笔记本计算机却无法替代Ipad。这就是苹果胜利的基本逻辑。
事实上,如果我们从更大的范畴去分析苹果现象,会发现苹果成功的逻辑远比上面所谈的深刻得多。要知道,当年微软打败苹果,被称为“开放平台”打败了“封闭平台”的典范,但现在明显苹果打败了微软,前者并没有改变自己封闭的逻辑,那又为什么是“封闭战胜了开放”?
我认为,苹果与微软其实代表了两种不同的逻辑,这两种逻辑本身就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并不存在谁打败谁的问题,只是谁更适合人类的问题。微软代表的是科技逻辑,作为一种科技的进步,开放的系统无疑会吸引更多的参与者,从而快速地促进应用的拓展;苹果代表的是人类组织的进化逻辑,绝大多数的人类组织都是封闭的,比如宗教是封闭的,亲情也是封闭的,朋友圈也是封闭的,甚至公司组织都是封闭的。为什么要封闭?所谓组织无非是建立在目标之下自愿服从的群体,封闭确定的是组织边界,有边界才有所谓的知识产权,而人类进化最重要的突变力量,就是知识在代际之间的传递代替了经验传递,从而使人类获得了积累的力量。
制度产权经济学早已阐明,没有产权的任何创造都会导致交易成本的升高,从而导致大家去竞争“占便宜”,而不是去竞争创造。苹果逻辑体现的正是这种思想,任何有价值的知识成果都是有价格的,消费者应当为消费优秀的知识而付费。
这样,我们学习苹果就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那就是公司竞争的到底是什么?苹果最伟大的地方就在于证明了,公司竞争的其实是内部的知识创造力。而组织内部知识创造力需要一个外部的市场机制,这就是苹果的APP市场机制,苹果不仅为自己创造了这样一个机制,同时也为无数的软件公司创造了这样一个平台。
当惠普、联想这些PC巨头在竞争“上网本”的时候,苹果却选择了创新Ipad这样伟大的产品,也许企业家精神就是这样一种精神吧。当行业中的很多同行还在竞争利润的时候,真正的企业家已经在竞争未来了。有了未来,没有钱,可以通过合作或找资本来帮助;但如果只有钱而没有了未来,那手中的钱终究会被掏空。
苹果选择了竞争未来,而对于中国的很多公司来说,思维方式应该变一变了。
相关资讯 [ 关键词: 苹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