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的‘一把手’更像跨国企业的一线经理。”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张志学毫不客气地说。在他看来,中国的创业者们在企业由初创期进入下一步的发展时,依然不懂得如何放权,不懂得如何从制度和文化上去推动组织的变革。
的确,初创期的企业需要一位魅力型领导将一群人团结在一起披荆斩棘。但当企业规模进一步扩大,增长速度提速时,不能再只依靠魅力型领导的个人威信和威望,此时领导者应该站在背后,让公众看到组织的力量,如柳传志与王石那般。
否则,就像张志学所说:“企业难免陷入‘创业者陷阱’,当这个英雄生病或是退休了,企业就会进入衰退,企业的命运不能完全维系在一个人身上。”
创业者陷阱:魅力成魔力
根据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在全球的调查研究,企业的管理人员随着其层级的升高,管理决策的风格会出现变化。一线经理往往就事论事,快速决策,注重效率;到了中层,很多人会变得收敛和平庸,而这当中也有政治因素的存在;进入高层之后,则不能像救火队长一样,哪里出事就奔赴哪里,由于离具体任务越来越远,高层会开启更多的渠道倾听更多人发出的声音,同时调动下属的积极性,加强团队建设。
但在对中国106位企业“一把手”的问卷调查后发现,中国的高管和全球的走向是不同的。换句话说,就是中国企业的“一把手”更像跨国企业的一线经理。张志学分析说:“原因就是在于他们当年靠自己干出来,自己做营销。当了大领导之后,还是像当年自己是一线员工一样,哪里有事,就直接过去,没有考虑到授权与组织建设。”
尽管这些当初靠自己打拼天下的领导很有魅力,可以激发员工对于组织的认同,可以提高效率,但总结这些魅力型领导者会发现:他们往往凌驾在组织之上;管理层和员工对他们都顶礼膜拜,讨论问题时领导很想听听大家的意见,但是大家都在底下纷纷猜测领导的意见;由于领导至高无上的地位,人员的晋升和工作的调派都是领导说了算;整个组织内部缺乏自我批评和自我反省的能力。
因此,魅力型领导的不足之处往往也给企业带来诸多危害。张志学分析说:“企业的第一个任务就是要适应外部环境,但魅力型领导具有外部不适应性。企业员工对领导无条件接受和认同,而当组织遇到外部更有权势的对手时,领导非常容易采取对抗性的政策。第二就是导致表面和谐。这些都将使领导的魅力变成魔力。”
相关资讯 [ 关键词: 领导艺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