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挪威国的菜市场上,死活沙丁鱼的价格相差近一倍,所以渔民总是千方百计地让沙丁鱼活着运回渔港,然后再把它卖给喜欢吃沙丁鱼的人。但值得一提的是渔民在运输沙丁鱼的过程中,绝大部分因窒息而死亡。但有一条渔船总能让大部分沙丁鱼活着运回渔港。因为此船长严格保守秘密,前期没人知道这是什么原因,直到船长去世,谜底才得以揭开。原来是船长在装满沙丁鱼的鱼槽里放进了一条以鱼为食的鲶鱼。待鲶鱼进入鱼槽后,由于环境陌生,便四处游动……沙丁鱼见了鲶鱼十分紧张,左冲右突,加速游动。就这样,一条条沙丁鱼欢蹦乱跳地回到了渔港。这便是着名的“鲶鱼效应”。它的作用对于渔夫来说是为了保证沙丁鱼活着,以此来获得最大利益。但这种效应能广泛应用到各个方面。
一、鲶鱼效应在中国历史
鲶鱼效应在古老的中国就广泛应用,比如卫国人商鞅,从势弱的魏国来到秦国后,费尽苦心搞变法,为了取信于民,以便新法能顺利实施。商鞅派人把一根三丈长的木头放在闹市,下令说:“谁能把木头搬到北门去,即奖赏十金”。老百姓纷纷前来观看,但都抱着怀疑的态度不敢去搬。商鞅决定把赏金加到五十金,大家更加猜疑,秦国可是从来没有出这么重的奖赏。然而,却有一人只是想试试自己的力气,便把木头搬到北门,跟随的民众很多。待他把木头搬到目的地时,商鞅即时如数地兑现了奖金,大家这才相信。而商鞅抓住这一有利的时机,于第二天颁布了新法,并使新法顺利地实施。秦国大治,其政治、经济等各方面都得到飞速发展。但是,由于新法侵害了王亲贵族等统治阶层的切身利益,同时,商鞅在执行变法中过于严酷,当孝公去世、惠文公即位时,宗室把所有的怨气归咎于商鞅,使得其殉职,死后还遭卒车裂尸。想想这条“鲶鱼”死得实在凄惨。
商鞅作为一个棋子,在秦国需要的时候得以重用,待其价值用尽,却没落个好下场,原因就在于他愿意改革,改革的结果往往得罪的人多,而这些人又会联合起来将他打压下去。其实打压他们的人也清楚,自己的生存发展得于这个改革的商鞅。他们也知道改革的人才迟早会涌现的,只要待另一位改革者涌现,把商鞅替代后,最终是要惩罚他。这也吻合了自然发展的规律。但作为聪明能干的商鞅,完全可以根据环境的变化,而改变策略,学会低调做人,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功成身退。
二、鲶鱼效应利弊分析与应用
鲶鱼效应固然有他的价值所在,但这种价值也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改变。
当一个团队运作到比较平稳状态时,这时,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自然会有所下降。为此,领导不想让这种现象持续的话,多数会从外部引进人才,并给予他比较高的职位,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鲶鱼”。
鲶鱼型人才的到来,对一些老员工来说,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他们的晋升机会,从而扼杀了某些员工的奋斗激情,甚至有些老员工会选择离开公司。一旦这种现象加大的话,会造成这个团队的战斗力下降的更厉害。当然,这是领导者要考虑的问题,固然由他来掌握。
对于企业领导来说,引进鲶鱼型人才,主要是补充新的血液,通过他来刺激其他员工,把那些富有朝气的员工带动起来。同时,想通过鲶鱼型人才带来的思想、技术、管理等理念,给那些固步自封、因循守旧的员工和管理者带来竞争压力。事实证明,这种效果显而易见。
关于鲶鱼效应的应用,不管是人力资源管理,还是企业的领导人,都会积极应用,其目的是为了建立健全竞争机制,并通过这种机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尽而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
在现实的管理过程中,假如鲶鱼型人才本身是领导者的话,他就更能做到亲力亲为,且通过自己的言行带动着整个团队。更大的作用是简化组织臃肿的管理机构,使得工作效率提高,管理成本下降。但要说明的是,鲶鱼型领导需要找一些与自己性格互补的人来完善自己的不足。如果鲶鱼型人才只是一位普通的员工,他只能影响局部,这需要在每个小部门各培养一位这样的人才。哪有人会问:“为何只在每个部门培养一名鲶鱼型员工呢?”俗语说,一山不容二虎,何且只要一名鲶鱼型员工就能够带动一群人,就没有必要再放第二条。
基于鲶鱼型人才的特殊,这给企业领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个人的素质过硬,且强调了其高效的沟通能力。
相关资讯 [ 关键词: 鲶鱼效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