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产业链
“今天的每一个产品,都在我们原来的计划和预想之中,唯一的变化就是起来的速度比原来预期的要快”。
记者:小米业务很长,与苹果公司的很多业务链有相似之处,那么,在产业类别上,小米到底是一家什么公司?
雷军:总体来说,小米是一家互联网公司。小米手机是我们的一个产品,就算做手机,我们也是用互联网的方式在做手机,其他的产品,如米聊、MIUI,包括我们后面可能做的电商领域,都属于互联网的范畴。
记者:米聊是小米公司的第一个产品,也很快在市场走红,但现在竞争很激烈。对于米聊未来如何走?
雷军:米聊有压力但是我觉得米聊输不掉。我们希望米聊能够像事业部那样独立运作,要能在独立市场中生存下去。米聊创造的新的IM市场已经有一定的市场认同基础,但稳定性、靠谱性还需要时间。比如,米聊和短信怎么更好整合;是否可以同时支持4-5个链接?如果网络不好的时候,可以很快换一个网络?米聊这个市场,还是有很多故事可以讲的。
记者:MIUI操作系统是否也会独立?
雷军:MIUI在全力支持小米手机之后,可能会带来几个负向的作用:第一,MIUI支持其他手机力度是不是会减弱?第二,其他手机还是否会愿意用MIUI,同行是否会成为冤家?第三,如果MIUI放到小米手机体系中,其自身的市场潜力会不会减弱?
我们希望MIUI也是独立业务。和手机绑在一起,其实对它自身发展并不好,束缚了它本该有的发展空间,所以我给MIUI的定位就是,尽可能地支持更多的其他的手机,同时,专门成立一个小组支持小米手机。
记者:小米官网是否往电商方向走?电商平台是否有足够的产品内容支撑?
雷军:苹果官网Apple Store的市场是很多研究苹果的人都忽视了的。如果小米手机都通过自有的电商平台来销售,这个量是相当可观的。
在货源上,除了手机之外,配件也是很大的市场,我认为手机配件市场是有的,关键是怎么把配件做好,做得让人喜欢用,并且把服务做得让人相当满意。
做好自己的产品
记者:不管怎样,小米手机还是一款手机,性价比是很优厚的。手机的成本到底多少?赚不赚钱?
雷军:关于这款手机的成本问题,曾一度有人算出了1200元人民币的成本价。我们拿到那个消息仔细研究了一下,发现很不对头:第一,这个计算的不是小米手机的配置,而是其他手机的配置,计算者对单核还是双核都没弄清楚,要知道,这二者差价是很大的。
第二,对于其他一些配件的价码,也是很不对的,有些价格是国外市场的原价,但是这其中有进口税收和差价没有计算进去。还有些因素是会调整的,一是原材料成本,采购量不一样价格是不一样的,这个会动态一些。
第三,各种其他的税费还没有计算出去。一次性的供应商研发成本,3G专利费,还有按销售量再交的其他专利费,屏、芯片等的专利费。这些都要最后才能算出来。
说实话,关于成本到底是多少,还有几个关键的指标是没有跑完的,一个是良品率,一个是退换率;这两个都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计算出来。良品率要等到产品全部在生产线上跑完之后才知道。
退换率也要等到正式销售之后,我估计用三个月左右的时间,应该看得出来个大概。但是我们的心理预期,硬件方面应该大概不会亏钱;
在定价上,当时我们参考了淘宝销量前十名手机,2000块以上的只有一部,就是iphone,其他都是2000块以下的,所以我们定了1999人民币的价格,把发烧机变成大众机。反正我们的定价是同等配置走得最低的。
记者:Google、微软、阿里巴巴等都在做手机,小米也称是用“互联网方式做手机”,这其中特点和优劣势在哪里?
雷军:说实话,我是一个手机发烧友,怎么做手机,我肯定没有周光平(小米公司联合创始人、MOTO明手机的设计者)懂。我更多的是从一个用户大家角度,去找到需求:用户到底需要一款什么样的手机,对哪些需求比较在意?
再一个,互联网的文化是讲究透明和参与感,所以在小米手机一开始,我们有50万的粉丝都参与设计,这个在手机史上也是个先例,让用户做主,我们来满足用户的需求。
我希望我们要做一款有诚意的产品,什么叫有诚意?一是尊重和满足用户的需求,以消费者为主导;第二,有问题就改进。我就是一个小生意人,想做一款有诚意的产品。
记者:但手机制造是一个非常复杂和精密的行业,作为新手,小米挑战不小,你看得到的有哪些?
雷军:这点不仅你会问,我们的投资人都在问,当时我们融资的时候,他们问:你认识富士康么?你认识供应商们?那你怎么做?当时我们都不认识,但如今都是我的合作伙伴。产业链的势能是超过预期的。
但难度是什么?硬件的供应链不是像我们到商场买东西那么简单,它的难度要高度计划性和流程化。一部手机有800多个零部件,每个零部件背后都有好几家供应商,如何去配置这些供应链?高端零部件是需要提前定制的,这一套供应链流程的建立,是需要时间和精细化的磨合的。
在生产这方面,我们希望能把既有的订单满足,保证产品的品质;我们的投资者对我们小米手机的要求,希望我们不要狂热,不要卖得太多。
四季度到底能满足多少销量?这个是高度关注的机密,我现在什么具体的数字都不敢说;其实我们每天都在对。但量产这一关,今年压力最大,四季度走好了,打下基础,后面会顺一些。
记者:在小米、金山和投资等之间,你个人的时间和精力如何分配?
雷军:小米的时间肯定是最多的,毕竟我是创始人,也是CEO,金山那边我是董事长,对于董事长来说,最重要的是找一个合适的CEO。至于投资,那是个业余爱好,我正考虑组一个专门的团队来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