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7月,王长田和北京电视台彻底地脱离了关系。他拿出10万块钱与当时在《北京特快》时认识的四位朋友,成立了一家名为北京光线电视策划研究中心的公司。5位合伙人都有经济新闻背景,又懂得电视运营,因此一开始选择了做策划和出售创意。
1998年前后,策划业确实处于高热状态。专业的不专业的策划人脸上都挂着一副夸张表情,以云山雾罩的奇思妙想行走江湖,当时北京电视台的咖啡厅,总是被一群又一群的制片人和策划人围聚。
只是,做策划毕竟不是长远之计。在经历几次投标失败后,四位合伙人相继离开公司,剩下王长田一人苦苦支撑。而此时,传统的电视制播模式的弊病已显而易见,电视台自己花很多投入去生产节目,可随着频道越来越多,节目时间越来越长,整体运作显得捉襟见肘。
大势所趋,但政策风险仍在,敢不敢赌?最终,王长田决定针对当时极度欠缺的娱乐资讯类节目,制作酝酿多时的《中国娱乐报道》(《娱乐现场》前身)。《中国娱乐报道》参考美国的“节目辛迪加”模式,自己制作节目,自己做发行销售。光线此举,是中国电视制播分离历史中最早的探索。2月招人,3月开拍,4月做样带,5月媒体看片会,6月开始发行。光线的发行人员开始一家家找地方台谈,但即使有电视台愿意花钱购买,一期节目最高不过上千元,而当时每期节目的制作成本都要上万元。
王长田虽然做好了心理准备,但创业初期的种种焦虑还是让他措手不及。即便今天的光线可以在娱乐圈呼风唤雨,但彼时,这群人只能挨个打电话索要各艺人、演艺公司和娱乐机构的电话,碰壁受冷眼可想而知。
回想过去,王长田自己都不知道是怎么熬过来的。好在此后的半年,签约电视台增加到60家,广告客户也实现了零的突破——北京恒基伟业商务通出钱买下了节目冠名权。
2000年底,公司逐渐走上正轨,销售额3000万元,盈利1000多万元。而即便是2000年,光线都还时刻面临着倒闭或者被收编的危险。一个摄像或记者要走,王长田都要惊恐好半天,生怕人都跑光了。
自1999年起,中国民营电视界迎来了最活跃的三年。尘埃伴随曙光升腾,无名山丘纷纷崛起。单是2000年的“北京国际电视周”,参展的民营公司数量便达317家。只是这个带有民字头的传媒行业,第一敌人并非市场竞争,而是其自身身份的模糊。
在传统体制下,电视台集制作、播出、经营为一体,凤舞天下、无所不能,甚至把广告公司都当成对手。但随着从中央到地方的电视频道越来越多,内容缺口越来越大,单凭电视台一己之力,显然难以为继。
由此,电视台与制作公司本应形成上下游的依存关系。但是很遗憾,电视台依旧挟平台以令诸侯,比如消灭或弱化节目制作商品牌。不准上标志,只能用素材,理由是不能影响本台形象;又如把本台即使水平不高的节目也放在好频道、好时段播出,而把制作商的节目放在次要时段,还经常无规则调整时间,致使制作商失信于客户。
2004年前的布局,大致敲定了光线未来节目的架构方向。记者们满天飞,频频出国采访,除了中央电视台,连省级电视台都难以想象的事情在光线变为现实。越来越多的明星主动找上门来,光线办公区被誉为明星出没最多的京城秀场。到2010年,光线日产节目超过6个小时,节目产量和盈利是后面5到10家跟随公司的总和。
2006年,光线开始涉足电影领域,2007年开始做线下活动,由单一业务发展到集“节目制作和发行公司+广告公司+公关公司+活动公司”各种功能于一体的整合营销公司。
多业务矩阵的协同效应非常明显——电视节目为演艺活动和影视剧提供宣传平台;演艺活动和影视剧为电视节目提供内容素材;影视剧发布会又成为演艺活动盈利来源之一,而演艺活动也为自身影视剧提供宣传服务。
2011年8月3日,作为制播“国内制播分离第一股”光线传媒登陆创业板,上市首日表现出不俗,按上市首日收盘价计算,光线传媒董事长王长田身家达41.64亿元,已成为民营电视制作领域的第一富豪。而同一天,先于光线传媒两年上市的华谊兄弟,收盘价每股15.93元,比前一天涨了1.15%。与华谊的“明星股”不同,光线传媒骨干管理层的股份几乎占到了20%,并与公司签署了锁定协议,三年不得出售股份,包括王长田本人。这基本规避了“与明星分手”所带来的管理风险。光线传媒作为一家民营电视公司的发展和进步实属不易,我们期待它更进一步的发展。
相关资讯 [ 关键词: 光线传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