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质燃料市场路在何方
今年7月召开的全国农村能源工作会议上的数据显示,“十二五”末,我国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达到1300万千瓦,成型燃料年利用量达到2000万吨,生物燃料乙醇年利用量达到300万吨,生物柴油年利用量达到150万吨。这组数据当时被基本认定的“十二五”规划目标。在“十一五”任务完成不甚理想的前提下,这组数据也成为生物质能投资者的“定心丸”。
但是根据本报记者对专家和企业的采访的情况,由于种种原因,生物质燃料的未来市场走向何方仍显模糊。
资金支持定规模
在中投顾问新能源行业研究员萧函看来,应考虑到国内农作物及其餐厨废弃物的分布状况以及采集难度,适当调低成型燃料和生物柴油完成目标。
他同时认为,由于“十一五”期间生物乙醇产量严重低于规划目标,发展相对落后,所以需要加大对生物乙醇的支持力度,上调其规划产量。
根据生物质能“十一五”规划,我国应该完成的非粮生物乙醇目标为200万吨,如加上保有的100吨左右的粮食乙醇产量,其规划目标实际为300万吨。在此情况下,应将“十二五”规划目标在“十一五”规划基础上进行适当上调。
某不愿具名业内专家亦认为应调低成型燃料的目标。“如果将规划目标定得太高,将大幅增加国家财政补贴额度,增加国家的财政负担。”前述专家对本报记者表示。
根据我国2008年发布的《秸秆能源化利用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国家财政将对从事秸秆成型燃料企业注册资金在1000万以上,年消耗秸秆1万吨以上的秸秆能源化生产利用企业给100-150元/吨的资金支持。
“如果目标定为2000万吨,国家财政需要拿出20多个亿来进行补贴,且需要对为数众多的受补企业做大量的调查核准工作;如果目标下调则不仅有利于减轻国家财政负担和对企业进行核准的工作量,还能加大完成规划目标的胜算。”该专家进一步分析说。
根据本报采访情况,生物质能“十二五”规划目标的相关数据甚至不排除继续调整,而最终目标将随着即将公布的《可再生能源“十二五”规划》而尘埃落定。
亟待打破原料 市场“魔咒”
有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受“十一五”规划目标未完成的影响,决策者对生物质能“十二五”规划目标的制定将更加审慎,这无疑会增加规划的调整次数,并延长其制定过程。
“此外,生物质能的发展目标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而难以确定。其中,最突出的影响因素是原料供应体系和终端销售市场的建设。”教育部可再生能源重点实验室生物质能工程研究室主任、云南师范大学大学教授张无敌指出。
业内对此也多有认同。对原料供给体系问题,一位业内人士以广西木薯燃料乙醇项目为例进行了解释。“在被利用为燃料乙醇原材料前,当地木薯产量很大,且价格比较低,但一旦成为大规模需求的工业原料,便在原料供给上出现了供给紧张和价格大幅上涨问题,这对供应体系是个很大的挑战。”该人士说。
同样的问题在生物质发电、成型燃料和生物柴油领域也普遍存在。尤其是用以制备生物柴油主要原材料餐余垃圾废弃油脂(“地沟油”)回收方面表现尤为突出。
张无敌对本报指出,相比于“地沟油”制备食用油技术,制备生物柴油的生产成本明显过高,不占据价格优势,再加上相关部门监管力度不够,造成“地沟油”回流餐桌现象普遍,也直接导致生物柴油原料供应不足。
终端销售市场问题则主要体现在生物液体燃料方面。有专家指出,与传统能源相比,目前生物燃料生产成本仍然偏高,又因为国家在政策支持、财政补贴方面乏力,对销售企业和消费者而言,因缺少经济性而难以占有理想的市场份额。
然而,无论“十二五”规划目标最终如何确定,“生物质能必将在这一时期获得较快发展”日渐成为业内共识。“这是受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和节能减排国际承诺等压力的影响。”清华大学应用化学所所长刘德华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