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9日,“数字出版的商业模式”主题论坛在北京举行,会议还同时举办了主题为“数字出版的商业模式”的论坛,新华网副总裁魏紫川在论坛上发表了题为《数字出版与新华网数字媒体的发展》的演讲。
以下为演讲主要内容:
魏紫川:各位嘉宾,大家好!很高兴能有机会跟大家一起分享我们对数字出版的一些看法。对新华网来讲,在数字出版领域我们还是新兵。在介绍新华网相关业务前,我首先想就数字出版的市场现状、前景等,跟大家进行交流。
第一,当前数字出版领域整体出现细分深化,业态日渐齐全的格局。虽然数字出版在我国起步晚,但发展较快,目前已在电子书、数字报和移动阅读三种细分领域,形成了网络图书、网络期刊、网络文学、网络地图、网络视频、网络音乐、网络教育、网络游戏、网络动漫、手机出版等多种新业态。
第二,数字出版商业模式还不清晰,产业链还不顺畅,谁能在产业链中争得主导地位,谁便可以分得最大蛋糕。数字出版市场产业链主要有:上游的作者和出版社、中游的技术解决方案提供商、下游的数字化图书销售商。目前,在上游,很多出版社缺乏先进的数字化技术制作手段,导致大量资源无法利用;在中游,由于格式标准不统一,许多数字出版技术提供商的数据雷同,重复开发浪费较大;在下游,数字图书和数字期刊的营销过于依赖机构消费者,还没有完全市场化,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产业发展。
第三,“卫星数字发行”成为数字出版渠道领域的新亮点。我这里讲的“卫星数字发行”,是利用卫星向用户终端直接投递音像、电子读物、实用信息等产品的发行服务。这一技术是对部分闲置卫星资源的二次开发。在改善城乡文化产品供应失衡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也成为数字出版的一抹亮色。
第四,深层次的内容运营平台有望成为数字出版产业链最核心的一环。包括盛大云中书城、当当在线读书、中国移动阅读基地、百度文库、番薯网、九月网、Google电子书店,以及即将上线的淘宝书城等等,在内容运营方面,目前可以说已是大鳄云集。
第五,目前数字出版潜在市场大、现实市场小、产业制约因素较多。主要制约因素包括:目标消费群体的基数、成长性以及消费习惯;阅读设备的价格和使用体验、格式标准;商业模式、渠道与平台;出版商资源基础、产品创新、差异化、定价分成;创作群体基数、成长性和创作能力等。
第六,从未来发展方向看,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前景看好。最近发布的《2010—2011年中国数字出版年度报告》显示,数字出版产业收入增长很快,2010年达到1051.79亿元。其中,手机出版(349.8亿元)、网络游戏(323.7亿元)和网络广告(321.2亿元)所占的比例名列前茅,分别为33.26%、30.78%和30.54%,而电子书、数字报等收入不到总收入的3%。这透露出两个信息:数字图书市场出现一定程度的萎靡,而手机等跨媒体、跨平台的阅读方式较为受用户欢迎。
下面我谈一下对数字出版前景的一些看法和建议。
按照新闻出版总署规划,到“十二五”末期,要在全国形成8-10家各具特色、年产值超百亿元的国家级数字出版基地或国家级数字出版产业园区,数字出版总产值要力争达到新闻出版产业总产值的25%,整体规模居世界领先水平;到2020年,传统出版单位将完成数字化转型,数字化产品和服务的运营份额在总份额中占有明显优势。
我们再来看以下几组数字: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 7月19日发布的《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网民规模达到4.85亿,其中手机网民有3.18亿,占网民总量的65.5%,成为网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易观国际认为,在2013年智能手机市场占有率将有可能接近50%,而到2012年移动互联网用户数将突破5亿,也将超过互联网用户数。我们知道,移动互联网最大的价值在于比任何时代都更容易获取资源,可以更有效地利用碎片化的时间。数字出版的潜在价值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在争取用户更多的碎片时间。
由此可以看出,上有政策鼓励,下有市场拉动,数字出版有望迎来新的变局、新的机会,作者、出版社、渠道运营商、终端设备厂商和技术服务商等各参与方都有发展的机会。有机构预测:2020年,我国网络出版的销售额将占出版产业的50%;2030年,90%的图书都将出版网络版本。可见,数字出版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朝阳产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数字出版的强劲发展势头和巨大产业潜力不容忽视。
未来如何投资数字出版业,我们认为可从以下几点做起:一是要积极探索新的盈利模式,加强投入产出的规划;二是要鼓励传统出版单位进行体制和机制创新,与数字出版技术公司建立战略联盟;三是要积极进行企业流程再造,打造出版产业数字化全流程系统;四是要积极探索分级分类的数字出版管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