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资讯 > 专家视角 > 正文

李昕解读数字出版:或是一盘死棋

2013-04-08 16:41来源:搜狐网字号:小

  近几年,不断有来自国外和港台的同行问起,中国大陆的传统出版是不是受到了数字出版的威胁?因为大家都见到媒体的报道,称中国数字出版的年增长率可以高达50%,远远超过传统图书出版的年增长率(不到10%),甚至有报道说,中国数字出版的总量在2009年达到800亿元,已经超过传统出版的总量。

  但是,我们做传统出版的人,至今并没有感到数字出版的强大压力。不仅是三联、中华、商务这些品牌老社,而且整个中国出版界的传统出版业在近些年都一直处在增长中。在整体范围内,并不像实体书店受到网络书店挤压一样,看不出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此消彼长的对应关系。

  这里,就有一个概念需要界定了:到底什么是数字出版?

  媒体报道称数字出版总量已经超过传统出版,是将电子游戏的“出版”归入数字出版之中,而且在其中占据了80%以上的比例。若是不算电子游戏,那么中国的数字出版总量其实非常小,对传统出版还没有形成真正的冲击。我们所讲的数字出版,主要指的是网上和各种移动终端(Ipad,Andriod,Kingdel和各类手机)上的图书和期刊的出版。也就是说,这种出版物是提供阅读功能的产品。单独统计在这一类产品中,和纸质图书、期刊相关的数字出版物(将传统出版物上载到网上或移动终端)数量显得更少,比重显得更低,一般估计不会超过10-15%。

  举例来说,中国最大的网上书城(盛大公司所属的云中书城)把经营的图书分为两大类:原创文学和传统图书。所谓“原创文学”,该书城大约有130万种,这类图书其实都是网友自发创作并上载到该网站的作品,并未经过编辑出版的必要程序,严格来说,还不能算是合格的出版物;所谓“传统图书”,指的是曾经以纸质图书形式出版的作品被转化为数字产品,这一类图书在该书城只有6-7万种,占5%。

  拿我所在的三联书店来说,我们掌握数字版权的图书有2500种以上,但我们只拿出了不足200种去做数字出版尝试,所占比例不到10%。尽管有些出版社在数字出版方面显得更主动,更积极,更大胆一些,但一般来说都还只是在摸索和试探,很少有传统出版社与网络商全面合作进行数字出版的情况。

  这和西方国家相比形成极大反差。在欧美,很多出版社电子书的收入已经超过了纸质书,特别是学术型的出版社,数字出版使他们如鱼得水,但在我国,学术型的出版社甚至连到数字出版中试水的勇气都没有;在美国,亚马逊网上书店的电子书销售额已超过了纸质书,但我国的三大网上书城(当当、卓越、京东)的纸质书销售都在逐年大幅攀升,而电子书销售则一筹莫展;在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已宣布《牛津英文词典》今后不再出纸质版,但在我国,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辞典》仍然是最为畅销的工具书;最近,美国的《新闻周刊》也决定停发纸质版本,但在中国,《三联生活周刊》2012年电子版的收入,大约只相当于纸质版收入的1%。所以,如果说西方一些出版社已经进入了可以依靠数字出版物盈利的时代的话,那么中国已经大大落后于这个时代。时间的差距可能是十年。要追赶谈何容易?但中国的问题不是何时能够追赶得上,而是有没有可能追赶得上。以目前情况而论,在未来的十年里,中国的数字出版也未必能达到西方国家今天的水准。

  为什么?这种落后是由于技术条件的差距吗?非也。就技术条件来说,中国和西方在数字出版方面已经实现无缝对接。中国的落后,完全在数字出版的生态环境方面。其实,谁都可以看清数字出版是未来出版业发展的大趋势,大方向,迟早要成为中国出版业的主流。下一个时代的阅读,肯定是以网上和各种移动终端的阅读为代表,传统(纸质书)只是不会消亡,但一定会把主流位置让给数字阅读。既然看清了这一点,那么出版社晚动手不如早下手,先发制人,抢占制高点很有必要,这个道理很清楚。但是国内的出版社,大多不过说说而已,真正动手的并不多。目前绝大多数出版社是在观望。

  说是观望,其实就是积极性不强,热情不高,信心不足。这是因为找不到盈利模式。西方国家可以大力发展数字出版,是因为数字出版的成本低于传统出版,盈利高于传统出版;而在中国,数字出版的投资目前还处在烧钱的阶段,而且在可预见的未来,仍然是一盘没有胜算的棋。说问题出在生态环境上,有以下三点表现:

  其一,数字出版的市场秩序混乱。盗版猖獗,治理无从下手。虽然政府一直在“扫黄打非”,但重点从不在数字出版方面。而民间的盗版,则以法不责众的状况大行其道。盛大文学CEO侯小强认为,因为盗版,他的公司网上原创作品销售收入每年损失超过10亿元,而传统出版社的纸质图书因为网上盗版直接冲击,造成的销售额损失则是根本无法统计的天文数字。特别严重的是民间自发性的盗版,将出版社和作者享有版权的图书以免费形式堂而皇之地公开发表,使得当今图书市场上有较高阅读价值的图书几乎被一网打尽。而“百度文库”,“新浪爱问”等大型公共平台,又为这种公然侵权的违法行为提供了便利的服务(它们声称这种服务是“非营利”的,而实际上却是在背后以吸引广告获取利益)。在这种情况下,传统出版社从事数字出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已经出现了疑问:出版社把辛辛苦苦编辑出版的纸质书上载到网上,还有读者肯于付费阅读吗?其结果会不会是不但不能产生效益,反而纵容了盗版,并直接影响了纸质书的销售?那可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其二,中国人从来没有培养起网上付费阅读的观念和习惯。大家知道,在全世界范围内,电脑和互联网产业的销售和服务有一个特点,就是先通过免费的服务让用户尝到甜头,然后再规范市场,收取费用。这种办法使一些从事软件开发和互联网服务的公司在二三十年中成长为巨无霸性企业。但是在中国,这个市场远远没有实现规范化。

  大多数中国人从开始使用家庭电脑时起,就是只买硬件,不买软件。直到今天,许多中国人电脑里的Windows,Office,仍然是盗版的。网络游戏,影视节目,大多数人是只要有盗版的,就不买正版的。在他们的观念中,很难接受网上的付费服务。2012年进行的第九次全民阅读调查证明,只有41.8%的中国网民表示可以接受下载付费阅读电子书,而在他们心目中,能接受的电子书的平均价格只是每本3.5元。这和中国人的收入和消费水平偏低有关。但是同样的调查对象,对于一本200页左右的传统纸质书,能接受的价格是13.43元。尽管这个价格也很低,但毕竟还是相当于电子书的4倍,说明在他们的心目中,电子书的价格应该只相当于纸质书的25%。读者这样低的心理价位,是目前网上数字出版物无法建立盈利模式的重要原因。

  其三,中国图书出版的产业集中度较低,以致网上出版商和传统出版机构难以建立有效的对接。

  中国的出版业是在改革开放以后的三十年才获得蓬勃发展的。但出版业的真正市场化和产业化,则是最近十来年的事情。今天,整个出版产业在布局和资源分配上还带有计划经济遗留的痕迹,产业之间没有经历过西方国家常见的跨行业、跨地域甚至跨国界的兼并和重组,因而还没有出现航空母舰型的大企业。因此,中国和西方国家相比,由于出版产业的集中度较低,导致了版权资源的集中度也较低的情况。以美国为例,在图书市场上,大型出版传媒集团排名前四名的已经占据30%以上的市场份额,排名前8名的占据了52%以上的市场份额,排名前20名的占据的85以上的市场份额。这就是说,如果网上出版商(例如亚马逊)能够同这20家大型出版传媒集团达成合作协议,就可以获得绝大部分传统纸质图书的网上出版权。但是在中国,虽然近些年也出现了一些中央级和省市级的出版集团,但是版权资源并未整合在他们手中,全国有582家出版社,数千家民营工作室,还有数以百万计的作者,他们分别掌握着数字出版的权利。没有他们的授权,任何网上出版都寸步难行。一般来说,出版社手里的版权资源相对集中一些,但也十分有限,与西方国家的出版社不可同日而语。所以目前中国的几家较大的网上出版商如盛大、当当、卓越,所得到的纸质图书的网上出版权都非常少,虽然号称有10万种或8万种,但是其中许多是早已进入公有领域的无版权图书,而真正由出版社授权的图书比例甚低(也就是说,目前出版社享有版权的图书,绝大多数都没有实现正规的网上出版)。

(责任编辑:朴素)
转载声明:谋思网转载此文的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并不表明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请读者自行甄别,以防风险。
推荐阅读
谋思资讯有部分内容或图片来源于互联网,内容和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问题敬请告知,我们会立即处理。


关于谋思网联系我们帮助中心服务条款隐私声明法律声明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0-2024 imosi.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