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RDPAC(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药品研制和开发行业委员会)最新一项调查称,来自华东地区30个县市基层医疗机构的研究显示,307种国家基本药物种类中有三分之一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很少使用,不少县市并未配足,其中最少的仅172种。
广东省卫生厅有关负责人直言,国家307种基药有160多个品种是广东省临床已经不用的,并且广东2010年版目录增补了244个品种后,如佛山等地依然感觉到基层医疗机构药物不够用。调研数据表明,在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患者的流失较为严重,小病进社区政策的落实和双向转诊的实施在实际操作中遇礁。
广州海珠区一位社区医院医生向记者表示,缺药少药的情况时有出现,如基本药物里涉及退烧的药物较少,一旦患者高烧不退,只能往三甲医院送。
“可见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存在患者转向二、三级医疗机构就诊的可能,特别是在二、三级医疗机构资源比较充足的城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患者流失现象较为严重。”上述RDPAC总监表示。
业内人士认为,在解决“看病难”的问题上,基层医疗机构的角色是不可或缺的,想让百姓自愿到基层医院看病,其必需在诊疗标准和服务质量上能够和大医院接轨,并确保患者在医院能获得的高质量品牌药物,同样在社区医疗机构也可得到,这对方便患者尤其是慢性病患者的疾病管理,以及提高社区医疗机构的人流量非常重要,在医保支付方面,则可以采取与基药区别对待以控制医疗费用支出。
RDPAC总监明确表示,一旦质量层次较高的品种竞相放弃基层市场,市民则无法在能够得到较大报销比例的社区医院买到这些药,而必须向二三级医院购买,这对于一些需要长期服药的慢性病患者来说,增加了医疗负担,同时也失去了向基层分流医疗资源的吸引力。
相关资讯 [ 关键词: 基本药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