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资药企来说,2011年全国基本药物招标的主战场就在上海。从招标结果来看,“战果”较为乐观。据不完全统计,此次上海基药招标的中标目录中合资、外资药至少有60多个品种、150多个品规,涉及的厂家有辉瑞、拜耳、施贵宝、默沙东等近30家制药外企,彻底打破了此前“全军覆没”的预测。
不过,外资企业并没感到胜利的喜悦。一家外资企业的招标负责人对记者坦言,降价投标只是为了守住上海这个全国最重要的市场。“此次中标的品种平均降价大于10%,这是前所未有的。以往招标价格就降一到两个百分点。”该负责人说。
该负责人告诉记者,此次上海的基本药物招标也包括了目录内在二三级医院使用通用名产品。因此许多产品虽然中标,仍然只能在二三级医院使用,而不是在社区医院使用。
但这已是最好的结果。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药品研制和开发行业委员会(下称“RDPAC”)媒介总监左玉增告诉记者,除了上海和江苏,所有完成基药招标的省份中,RDPAC成员企业列入国家307个基本药物目录里的品种,基本上都未被允许参加基本药物的招标。
上海的招标政策为外资企业的“入围”创造了条件。在其他省份,投标价格必须低于国家对基药的统一定价,这对原本享有“单独定价”的外资药企的品牌药来说是难以跨越的障碍。而上海则允许企业以高于国家的价格投标,最后的评审则综合考虑质量与价格。
不过,由于外企在上海“扎堆”中标,对于各方扩大市场份额没有实质性的提升。“这不是进攻策略,只是为了防御。”上述负责人说。“其实部分药物单从毛利上算是接近亏损的,之所以最后选择投标,是考虑到销量规模大,一定程度上摊薄了生产成本。”
由于强调质量、安全和研发成本,多数外企药品与国内的仿制药保持距离,基本药物市场也并非“必争之地”。然而,随着“唯低价是取”风潮的进一步蔓延,今年全国各地的价格再创新低。在部分省份,招标甚至出现了一些不成文的规则,如投标价格必须低于企业在其他省份和其他年份的中标价格。
“以成本定价的原则,就是原料成本加上一点点的加工利润,但这还没考虑到环境成本等,”RDPAC医药市场发展事务副总监娄渝表示,“我们也想做,但是做不到。”
令外资药企担心的是,非基药招标也逐步受到这种风气的影响,比如今年福建省非基药招标,就因坚持价格导向而备受争议。“由于竞价的规则,很多地方已违反了医药作为特殊商品的规律,如果这样下去,我们国家的医药工业发展根本无从谈起。”辉瑞中国总裁吴晓滨如是评价。
今年年中,RDPAC在一份名为《基本药物实施对社区医疗的影响》的报告中指出,由于一些高质量的常用药品离开基层医疗机构,社区基层医疗机构的病人出现向三级医院返流的现象。报告建议,对地方增补的基本药物目录,一要适应当地的疾病谱,二要适合医疗和诊疗的能力,同时还要考虑药品的质量和品牌。
不过,最近的一个情况让外资企业看到了一线希望。原本严格执行“低价模式”的安徽、山东等地,已经在考虑调整基层机构用药,即使用部分非基本药物来满足病人需求。或许,基层医疗机构还会给外资药企留下一块“蛋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