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化品牌
应该说,传统的传播环境下,许多成功的企业都为其品牌赋予了更多人性特质,增加与消费者的互动黏性,而微博社区的流行加速了这一进程。按杨飞的理解,品牌人格化沟通才是企业微博的关键。
本质上来说,传统的传播方式带有“电影放映”的性质,企业提供完备的剧本,精心化妆,告诉你,我们的品牌是什么。与之相对应的是,微博互动社区里“强关系互动”有着明显的“剧场模式”,企业不再以完美尽善的方式告诉你,而是以可以感知甚至触及到的“邻家女孩”的形象贴近消费者,与之互动。传统注重精准度,通过精确度提升“告知率”,而微博社区则要求企业在精确的基础之上,更加注重口碑及品牌的美誉度。品牌的人格化沟通可以看作是,品牌从让消费者知道我是谁,转向知道我并喜欢我,甚至与朋友分享推荐。
李想的观点与杨飞不谋而合,她向我们推荐了一个颇有意思的案例——MINI、菲亚特两个品牌之间的对话:MINI中国官方微博发表了一条“致FIAT500”的微博,也就在当天18时20分,菲亚特品牌也通过“广汽菲亚特”微博作出回应。
两个品牌颇有意味的对话依旧在继续着,这种“人格化沟通”依旧是以内容与创意作为基础。“内容为王”与“引爆点”中“附着力法则”一脉相承,强调“二次传播”的口碑互动必须有贴近受众情感或生活的内容,这也要求企业除了能够真正了解消费者心理之外,还必须乘机而动。例如前不久全国各地普降大雨,许多城市水满为患。6月23日,北京大雨,杜蕾斯通过一个马甲账户发布了“幸好有杜蕾斯”的微博,图片中,他通过杜蕾斯产品,告诉大家这样可以防雨防滑。由于内容创意与生活实际的结合,这一则微博赢得了大约9万次的转发。
“让品牌放下身段,学会倾听,学会说人话!”这是申音对于维护企业微博的建议。在他看来,尽管在微博塑造品牌是有技巧和经验的,可以归纳学习的,但这些都只是“奇技淫巧”罢了。作为社会化媒体,微博真正深远的价值在于,推动国内畸形的商业重新向常识回归。“微博是真实世界的网络化,只有现实中不作恶的、过硬的品牌,才能在微博建立品牌”!